刘迎秋: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


进入专题
强国战略    ● 刘迎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必须看到,实现一个更加长期的平稳较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仍然面临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难题和挑战,包括国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提高问题、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水平问题、社会管理及其自我调节问题、经济社会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政府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的水平和质量问题以及我国参与和驾驶国际事务能力问题,等等。显然,不可设想,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还普遍较低、经济社会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还未全面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组合和有效整合内外资源的体制机制也未形成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能够继续保持长期稳定较快发展并顺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总之,越是向前看,越是从大国战略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就越是感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多、挑战越大:生产力水平及其科技含量总体上还不高,国民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仍然很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广泛存在,如此等等。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这就是说,在上述背景下,集中力量抓紧对我国的大国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要点进行深入分析的阐释,揭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和修补,总结成功之道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发现失败之由以进一步总结和汲取教训,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大国发展战略及其实现路径,已经历史地提到了我们的工作日程、摆在了全国人民的实践面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索诸如人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教育进一步加大问题、自主创新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与消化问题、保增长保就业改善国民福利与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条件下我国和平崛起面临的他国挑战问题等等,均迫切需要我们抓紧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更为深刻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要围绕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和形成全球经济技术领导力,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及其路径的研究
  
  着力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巨大挑战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性经济大国以后,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临的挑战必然日趋突出,对经济技术创新力的要求必然更为迫切。虽然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中,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不断加大的,但必须看到,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也必将是我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如何在顺利实现新的绿色革命的同时实现国民财富的大幅度增加和国民生活质量与福祉的大幅度改善,就成了一件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幅度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创新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必然成为我国大国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支点。
  研究表明,未来10年,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仍将是高储蓄率下的产能持续增长与内需相对不足、国民福祉改善相对滞后的矛盾。过去那种通过外需补充内需的思路和实践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必须尽早寻求新的出路。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和大背景下,一个较为现实和可行的选择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走出一条通过对现有产业进行一次全新改造,探索一种或多种能够与碳减排有机结合的产业更快发展、产能有效扩张、储蓄有效消化、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既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在全球碳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助推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环境有效改善的客观需要。当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与使用。特别是发达国家力推的环保运动开始上升为“环保主义”大背景下,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大国,我国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揣度甚至挑战。能否在环保、节能减排等问题上做出成就,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应对国际事务能力面临的巨大挑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整体生产能力所占用的资本量大约是同期GDP的2?5倍。如果其中一半产能可以通过更新改造、转型换代变得更加“绿色”和更加有效,就意味着我国将面临一个相当于同期GDP的1?25倍的技术改进投资规模。如果这样一场经济转型和绿色革命的过程持续10年,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年至少要对同期GDP的 10%的产能进行一次以绿色化为目标的更新改造。这种更新改造和产能绿色化无疑会在较大程度上替代外部市场需求,在实现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改善我国国内需求结构,进而更好地解决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并由此实现我国内外需求相对平衡。
  达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我国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尽快建成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着力解决来自微观层面的挑战,又要着力解决来自宏观层面的挑战。因为,在发展中寻求节能减排、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而且需要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微观层面上,我们不仅首先要搞清楚节能减排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及其在技术上提出的最新要求,还要搞清楚节能减排对城乡居民生活与习惯的影响及其在技术上提出的特别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则必须首先搞清楚哪种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是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哪种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是无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还要切实搞清楚国家参与和应对全球气候谈判以及签订各类协约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应有的策略。实践证明,上述几个层面均要求先进技术的支持。而要实现有效的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基础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进一步发展教育和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核心是提升国民经济技术创新力,最终目标则是形成我国的全球经济技术创新领导力。
  一要围绕碳减排所需经济技术开展调查研究。可以通过对我国“十一五”期间及此前企业在节能减排成效、成本和技术变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开调研,揭示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曲线及其技术改造路线,探讨企业如何能够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从粗放型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论证和揭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二要围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及其机制抓紧开展调查研究。重点是分析和阐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政策选择效果,核心是借鉴国际GTAP模型分析和阐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CGE),研究和阐明在我国开征碳排放税、能源税以及国内和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必要性、现实性及其政策,从而论证和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对消费、投资、进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及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三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革命的技术支撑系统和经济技术创新力开展调查与研究。要着重分析和阐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教育,重点是国民素质教育和全民创新力的提升,方法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总结和探索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及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析和阐明提升国家经济技术创新力特别是提升国家经济技术原始创新力的体制机制,从而逐步形成我国的全球经济技术创新领导力,为使我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实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新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超越提供强大国民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人力资本支持。
  
  二、要围绕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探索内外需求协调的体制机制选择与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面向所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且行之有效的开放战略,并由此达到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资金与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提升我国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目的。2008年发生的那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从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和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内外需求的协调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一要总结开放经验,实施对外大开放战略。要着力研究和阐明如何从主要面向发达国家的开放转而面向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并举的全面开放战略。首先是分析和阐明如何处理好我国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和欧盟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分析和阐明如何充分利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及其资源进而实现双赢和多赢的思路,探索和说明有助于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促进内外需求有机结合和相互推进的体制机制。其次是总结开放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解决好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和促进已经开办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先行先试先发展等问题,重点是解决好已设立的经济特区、开发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等问题,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何更加“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在扩大开放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等问题,创造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新发展的新优势,形成促进和带动内外需求相互协调、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内外需求协调发展。“走出去”的早期形态是对外贸易、市场营销。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种形态的“走出去”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已经开始让位于新的“走出去”形态。大量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在海外开工设厂等方式实践企业“走出去”战略,且“走出去”的重点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目标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条件下,这种“走出去”形态将使我国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上我国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基础,新的我国企业的“走出去”形态及其竞争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开办矿山等等,既有助于我国企业及时获得国外资源供给和市场支撑,又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抵御全球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国多数企业把东南亚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走出去”的投资目标,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原则。总结此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探索其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价值,需要我们认真做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社会出现了不少害怕甚至抵制我国经济更快发展的言论和思潮。近期泛起的所谓“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就是这种思潮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表明,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有效实践好“走出去”战略,其意义重要而意义深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既要重视、鼓励和促进国有企业“走出去”,更要重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鼓励我国更多企业甚至个人“走出去”,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内外需求的协调,更有力地提升内外需求协调力和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强国战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