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I KIRSTEN TATLOW 报道 2012年09月25日

Andy Wong/Associated Press

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中),于今年8月8日在北京出席一家合营公司的签约仪式。他的卡梅隆·佩斯集团将给中国电影制片人提供3D影片制作设备。

中国电影行业如今欣欣向荣,长久以来,外国制片人一直期待能从这个全球最重要、也是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里分一杯羹。然而,盗版、审查制度、和中央计划控制下令人难以捉摸的电影行业,以及这个行业对国外影片本能的敌意,都让中国成为一个难以拿下的市场。

不过,有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发生转变。

多年以来,到影院看电影意味着坐在四面漏风的礼堂、或村里的广场上观看由地方政府主管机构选择的电影。如今,中国的中产阶级把看电影视作一项休闲活动——他们越来越希望从花样繁多的全球电影大餐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美味。

中国制片人在拓展自身产品市场的过程中,也在慢慢改变对外国制片人的看法,从把他们视为入侵者变成视为合作伙伴。不断增加的合作就是这种态度变化的明证。政府依然在全力保护国内产业,但同时立场也有所软化,因为政府希望,中国在全球文化上的重要性能和其经济上的强大并驾齐驱。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去年的总票房收入刚刚超过20亿美元,而美国去年的总票房收入是100亿美元——不过,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数据,这个市场的增速达到了每年40%,可谓增长迅猛。

根据产业咨询公司艺恩咨询(Entgroup)的数据,今年,电影广告在中国的收入有望从2011年的168亿人民币攀升至206亿人民币,约合32.4亿美元。

中国正成为电影业的全球参与者。今年5月的事实凸显了这一点——大连万达集团斥资26亿美元,买下了位列帝王娱乐集团之后(Regal Entertainment Group)的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娱乐控股公司(AMC Entertainment),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影院运营商。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中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的交易。

今年8月,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宣布他正在中国设立卡梅隆-佩斯集团(Cameron Pace Group)制片公司的分公司,这无异于给中国市场的加速国际化投下一张重要的信任票。

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三部大片中,有两部——阿凡达(Avatar, 2.08亿美元)、泰坦尼克号(Titanic, 1.53亿美元)——都是卡梅隆导演的。在中国,卡梅隆是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外国电影人之一。卡梅隆·佩斯集团将向中国电影制作人提供三维立体摄影技术,但集团不会立即涉足电影的拍摄。

推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影院数量的激增,这大部分应归功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热潮。伴随项目的兴起,几乎每个城市都涌现出大型购物中心,里面往往都有崭新耀眼的多厅式影院。

去年,中国新增了803家新影院和3030块屏幕,使影院总数和屏幕总数达到2800家和9200块,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增了8.3块屏幕。分析人士预计,即便中国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 截止今年年底,中国影院的屏幕总数依然将达到近1.2万块。

自今年2月,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就开始加速。当时,在好莱坞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同意把进口影片的配额从每年14部增加到约34部,其中包括3D和巨幕(Imax)影片。

新配额协议是由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促成的,外界普遍预期他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的领导人换届中出任国家主席一职。该协议还把返还给影视公司的票房分账额度从16%提升到了25%。

半年之后,这项改变显现出了效益。根据广电总局的官方数据,中国上半年的票房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达到80.7亿人民币。

提高配额增加了国内电影人的压力。上半年,全国票房收入有三分之二来自外国影片,十大票房影片中有九部产自好莱坞——中国新闻媒体称中国电影业“一败涂地”,“令人难堪”。

国内制片人很清楚这一点。“中国必须提高国产影片质量。”民营制片公司光线影业副总裁徐林说道,今年中国将出产600多部影片,“产量够多了,可是质量不够。”

政府方面,北京把对国产电影业的支持视作增强中国“软实力”大战略的一部分,以图让文化软实力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政府在去年发布的十二五计划里承诺要“深化中国的文化产业改革。

有时,这种支持看来像是保护主义。例如,今年秋天,政府相继在一周之内安排了三部好莱坞大片上映——《超凡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蝙蝠侠-暗黑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和《普罗米休斯》(Prometheus)。这样的档期安排让中国影片《画皮II》受益匪浅。今年夏天上映的《画皮II》以近1.0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创造了中国国产影片票房新记录。

实际上,好莱坞和中国关系的快速升温已经让电影业官员心生怯意。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今年8月对中国国内媒体表示,一些中外合拍片“在逃避配额机制,拿走国内投资,威胁中国电影业。”张丕民警告称,合拍片必须由中方提供三分之一资金,主演必须是中国人,影片中的部分内容必须在中国拍摄。

中国电影业依然有兵临城下的感觉,这部分是由于中国影片和外国影片不同,它们还必须和国内市场猖獗的盗版做斗争。这意味着除了票房收入,大多数中国影片无法在国内获得其他收入。外国影片则正相反,它们会被卖到国际市场。

这也是中国电影人确信跨境合作才能有所作为的一个原因。作为进入对方市场的手段,国内制片商和外国制片商联手的现象在增多。

今年5月,新闻集团(News Corp.)购买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民营制片公司,博纳影业集团(Bona Film Group)20%的股份。8月,梦工厂动画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称将和中国的国营伙伴合作,于2016年携手在中国拍摄下一部《功夫熊猫》影片。

梦工厂的对手迪士尼(Walt Disney)也宣布了与中国的合作大单,表示将和总部位于北京和洛杉矶的DMG娱乐合作拍摄《钢铁侠》系列第三部。

就连对冲基金团体也在行动。由私募股权投资人托马斯·塔尔(Thomas Tull)创建的制片公司“传奇影业”(Legendary Pictures)已经任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前中国区总经理罗异(Peter Loehr)为旗下传奇东方公司(Legendary East)的负责人,旨在在中国和全球各地打造合作大片。

负责监管进口影片发行的中国官方机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发表看法,强调了在制作优秀的国产影片和进口高品质的影片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尝试和吸引更多外国技术人才、专家、制片人、投资人、发行商、导演、演员和艺术家到中国来与我们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合拍片。”韩三平说,“然后向他们学习。”

翻译:张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