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媒體】如果你去過日本京都和奈良,喜歡那里的古意盎然,請您記住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梁思成。

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1944年美軍準備轟炸日本。梁寫信呼籲美軍不要破壞京都和奈良古城,因她們不單是日本的瑰寶,更是世界文化遺產。兩城得以倖存。「朝日新聞」在古都奈良正名三十年時發了特刊紀念這一位保護日本文化的恩人。

1949年,共產黨「解放」中國的時候,梁思成負責規劃北京城。北京原本有三重城牆:中央是宮城(紫禁城),第二層是皇城,第三層是京城,綿延四十公里,城樓、牌樓、角樓多達四十七個,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築群。梁思成建議保護舊城區,把新區建在城外。梁的理想是要讓這座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古都重展芳華,媲美巴黎。可是不久毛澤東就批示要把北京發展成「處處有煙囪」的工業城市,以開發之名,拆除北京城牆。

在城市規劃會上,有負責人傳話說:「誰要再反對拆牆,就開除黨籍。」也就是說阻礙國家發展,就是「不愛國」!從此,反對的聲音都沉默了。在一個被政權定義愛國與否,如何才愛國的陰影下、在一個不公平、服務「長官意志」的決策程序下,拆除北京城的決議獲得了通過。

梁思成並沒有放棄,以今天的語言來說,他就是「輸打贏要」,他四處遊說,講道理。在建制中,當所有人都坐下沉默甚至倒戈向他的時候,他是唯一一個勇敢站著說話的人。為保護北京城,梁哭了好幾回。天安門外的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因為妨礙「幾十萬人民群眾的隊伍在這裡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於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開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樓,梁思成「非常激進」地與主拆派據理力爭,在會場上痛哭失聲。毛澤東聞此斥責道:「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於是,對梁的批判開始了。直到1957年,梁還在抗辯:「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1972年,梁思成在批鬥聲中飲恨而終。盲目的狂熱和無知蓋過了理性的呼聲。

偉大壯麗的北京城,矗立了八百年,滿清人來了,軍閥來了,日本人來了,她都安然無恙。想不到她卻在「愛國」的歡呼聲中緩緩地倒下了。而那些興高彩烈支持拆牆的人們當時又豈能知道,城牆倒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接踵而來倒下的是我們的文化和人性。歷史無情,故都將傾,卻只有一個瘦弱的書生死死地頂住。

五十年後的今天,北京準備花幾十億元重建地安門等老建築物。但正如一位看過北京舊城改造後的德國歷史學家所說:「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曾經擁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你們也不再會有。」

今夜我站在歷史的小山崗上,眺望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發現它也有一座將傾未傾的城牆。在隆隆的炮聲中,我彷彿看到城里有群人正在興奮地推倒城牆,而旁邊還有不少人搖旗吶喊歡呼。我不禁眼中飽含淚水。根據特區政府國民教育課程指引的評估部分(119頁),我的淚水「本於真情」。可是啊,那些突然愛國,興高彩烈的他們又怎能評估我的哀傷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