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期,內地網民討論到香港的時候,白眼狼成了居高不下的詞匯,原因無外乎是吃內地的喝內地的,卻還要說內地不好之類,但事實上,香港從內地獲得的從吃穿用度到水電能源,並沒有少花一分錢有時甚至更貴。所以別總說香港人不知感恩,可能有時恩情並沒想象的那麼浩蕩。

水是要買的不是白送給香港
廣東向香港供水從一開始就不是免費,早在1964年雙方就簽訂了購買協議

20世紀中期,當時在英國管理下的香港缺水,於是便希望廣東能向香港供水,解決缺水問題。最終,經批准深圳修建水庫,並於1960年建成,同年11月,當時的香港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達成協議,每年購買中國2300萬立方米水資源。

1964年,粵港雙方正式簽訂協議,同意自1965年3月起,廣東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於6820萬立方米生活用水。1979年,雙方進一步磋商並達成連年增加供水量的協議,至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

供水額度能超不能少,香港不要也得要,5年間港府無奈把30億港元東江水排入大海

從簽署的協議看,廣東每年要按協議商定的額度為香港供水,但這個額度只能超不能少。無論是否用得完,香港每年都必須按合約規定購買最少約8億立方米東江水。可近幾年來,香港雨水充沛,很多蓄水池供水充足,所以來自東江的水有時會供大於求。根據香港水務署的數據,由於無處儲存,在1998年至2003年期間港府已把價值30億港元的多餘東江水排入大海;僅2005年香港排入大海的飲用水就超過了1.09億立方米,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價格超過3億元。

2012年至2014年3年間香港向廣東買水,就需要支付高達112億4134萬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5日,香港發展局與廣東省水利廳在深圳簽署了2012年至2014年東江水供水新協議,根據新協議,香港將於2012年繳付35億3870萬元、2013年繳付37億4330萬元和2014年繳付39億5934萬元的固定總金額,作為購買東江水的費用,這些協定保證了香港有充足的淡水資源——70%的水來自廣東東江。

粵港供水業務賺取的利潤超5成,香港向內地買水比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水貴10倍

東江-深圳供水項目由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擁有,母公司為粵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粵港供水99%權益),至於在香港上市、屬廣東省政府旗下公司的粵海投資,則是粵港供水控股的控股公司,持有該公司89.08%權益。粵海投資集團2010年綜合收入為63.52億元,其中供水業務收入為40.67億元,佔集團收入達六成四,算是主要收入來源;資料更顯示,2010年度供水業務的稅前盈利為20.68億元,換言之,供水業務賺取的利潤逾五成。

內地提供的未經處理的「原水」比深圳居民使用的自來水2.4元人民幣/噸價格還高。有香港媒體曾經拿情況相近的新加坡做過比較,認為東江水水價偏高。「新加坡由馬來西亞購買原水的價格,是東江水價的—成。」香港《信報》的調查更是直接指出,港人詬病將此認為是「高價、低質、暴利」。

電力總趨勢是從香港輸往往廣東
香港中華電力公司有大亞灣核電站25%的股權,建設初就簽約購買了核電站70%的電力

1978年時,香港人先提出在廣東建核電站,經過1年的談判,1980年12月,香港中華電力與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展開創造性合作——在4億美元的註冊資產中,中華電力持有中廣核合營公司25%的股權,並簽約購買大亞灣核電站70%的電力。合營核電站通過「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方式解決了當時中國內地外匯儲備稀缺的問題,電價為每度6美分左右,電費均用外匯支付。

據統計,至2008年底,近15年來大亞灣核電站累計向香港售電1373億度,佔對方同期用電量的1/4。2008年7月,核電站如約還清了全部貸款,連本帶息共56.74億美元。根據現行供電合約,香港獲大亞灣提供70%的電力供應,這合約將於2014年5月屆滿。新的供電合約已於2009年9月簽訂,為期20年至2034年。

改革開放之初整個廣東地區電力緊張至極,香港曾簽10年合同向深圳蛇口每天供電42萬度

經國務院批准,招商局與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於1985年7月24日簽署合同,由後者投資7000萬港元,鋪設海底電纜,向蛇口每天供電42萬度,合同有效期10年。1986年11月9日,海底電纜正式供電。這條「單供線」使蛇口避免電力緊缺,成為深圳也是全國第一個不停電的片區。而在當時,整個廣東地區電力緊張至極。根據廣東省志記載,1986年廣東電網統配火電廠發電設備年平均利用小時高達7414小時,其中茂名熱電廠、廣州發電廠分別高達8301和8445小時。

從1979年廣東從香港購入電力2.5億千瓦時至今,絕大部分時候是香港電力輸送到廣東

近30年來,粵港兩地電網緊密相連。1979年,廣東從香港購入電力2.5億千瓦時,以後不斷增加。從1996年開始,廣東電網(除深圳蛇口工業區外)首次實現向香港輸送電量。之後,隨著大亞灣核電站和廣州抽水蓄能水電廠等建成,雙方電力交換力度加大,聯網線路也多次進行擴建及升壓。目前,僅400千伏交流聯絡線就達4條。

2008年4月22日,電監會副主席王野平出席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並對粵港聯網進行了權威總結。他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電力供應相對緊張的時期,廣東從香港購電以彌補電力不足。從這幾年的供電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是香港電力輸送到廣東,但在個別時候、個別情況下,從電網安全、穩定來考慮,也有時從廣東往香港供電。總的趨勢,還是香港往廣東輸電。直至2012年,由於香港青山A廠4台機組非計劃停運,導致香港中華電力出現供電缺口,才出現了粵港聯網30多年來,廣東首次向港售電。

幾乎所有產煤大國均對香港出口
香港煤炭和石油的進口渠道較多,每年只有20%的煤炭是從內地進口

幾乎所有產煤大國均對香港出口,包括美國、澳大利亞以及內地、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其中每年從內地進口的煤炭約20%。液化石油氣和燃油則主要由在香港的多家石油公司提供,分別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加德士及來自內地的華潤石化、中國石化等。

1995年底,本港發電企業開始部分使用天然氣發電,並準備在未來逐步淘汰煤能發電。海南島的一個氣田經780公里長的高壓海底管道,將天然氣輸送自港島,這個油氣田為央企中海油開發。

菜蔬供應香港不過是市場買賣
保證內地農副產品穩定供港,因為香港農產品銷售商肯出高價錢,也能為新政權帶來外匯

據《鳳凰週刊》2011年的調查報導《香港特供五十年秘辛》,內地全面承擔香港「生命線」,始自上世紀60年代初。由鐵道部、外貿部聯合開闢供應香港市場的鮮活食品快運貨物的「三趟快車」,從內地不同省市把貨物經深圳供港,保障香港市場農副產品供應。保證供港農副品穩定,自此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彼時內地的活畜、生鮮食品運至香港依靠汽車,病死率、農副產品殘次率極高。這直接導致供應方最不願意看到的後果—買方拒收。當時,內地向香港輸入食品及其他商品,純屬市場行為。長期以來,保證農副產品穩定供港的最大原因是香港農產品銷售商肯出高價錢。

當貨物源源不斷出口到香港,也為新生政權帶來外匯,貨損嚴重直接影響現匯收入。在西方經濟封鎖下,當時內地幾乎斷絕外匯來源,雖然供港物資貨少利微,但能帶來一定的外匯收入。長期在香港經營和銷售供港食品的華潤集團,對此感受最切。長期以來,這家央企自稱「香港市場的『穩定劑』、出口創匯的『蓄水池』」。

供港食品安全,是因為香港對食品質量要求嚴格,而非內地主動為香港特供
與出口到加拿大、英國、美國及其它國家的蔬菜相比,出口到香港蔬菜的質量控制更加嚴格。

「香港人希望知道蔬菜來自哪個農場,而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就沒有這種要求。」近年來,在恐慌心理爆發的影響下,香港公眾對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的意識和要求顯著提高。2005年,在廣東當局發現鱔魚中含有孔雀石綠之後,香港衛生部門負責人呼籲市民不要食用鱔魚。孔雀石綠是一種工業染料,用來使魚類看上去更加新鮮。

一系列涉及在中國食品中發現致癌物質的事件,從鹹鴨蛋裡的工業染料蘇丹紅,到豆腐裡含有甲醛等。許多發生的食品安全醜聞,驅動因素來自香港消費者嚴苛的標準。正是這些標準,為不擇手段的內地食品供應商製造了在產品中使用添加劑的動力。香港人購買中國內地農場產品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農場這一層次實施更為嚴格的質量控制。

內地向香港供應肉類、海鮮並非無償,說到底只是屬於市場的買賣行為而已

目前香港來自內地的鮮活牛羊供應量近100%,生豬供應量99.8%,以及蔬菜供應量60%。2002年元月後,內地供應香港的肉類產品(不包括鮮活禽畜)取消出口配額管理。內地供應香港鮮肉價值穩步增加,九年內數額增長兩倍有餘:2003年17.245億港元,2004年20.248億港元,2005年24.647億港元,2006年27.299億港元,2007年30.637億港元,2008年33.845億港元,2009年35.073港元,2010年40.559億港元,2011年43.368億港元。

由於由於過度捕撈以及海洋污染,香港近岸的漁業資源受到影響。2000年過後,香港漁船的傳統海洋漁業資源也持續衰退。所有內地供港水產類營業額也在逐年上漲,九年內數額增長兩倍有餘:2003年21.254億港元,2004年20.043億港元,2005年18.045億港元,2006年19.515億港元,2007年20.255億港元,2008年25.419億港元,2009年31.822港元,2010年 37.386 億港元,2011年56.454億港元。這些都並非無償,說到底只是買賣而已。如果內地不肯供應,香港並非就活不下去,不過是你情我願的逐利行為又談何恩惠。

結語:根據2011年9月5日《信報》報導,維基解密於2011年9月公開了近千份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機密電文,有電文透露2009年廣東省出現嚴重旱災時,港方提出通過減少輸港供水以助舒緩旱情,但建議被廣東省婉拒,為的就是確保高達30億元的供水協議可以全額履行。

(出品:網易新聞另一面 編輯:沈燕妮、詹萬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