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纷争,使得中日两国进入40年来最严峻的对立状态。

钓鱼岛纷争,使得中日两国进入40年来最严峻的对立状态。

近期,日本加快了推进钓鱼岛的国有化进程,从而引发与中国的领土纷争,两国关系日益对立与严峻,这给原本要好好庆祝恢复邦交40周年的双边关系,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回顾40年前的1972年,在冷战时代中苏对立、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并迅速进入关系融洽的蜜月时代。

中国政府宣布放弃战争赔偿,大庆油田的石油低价销售给急需能源的日本;而日本报之以开放援助(简称ODA),提供先进技术,这些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民间到政府,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体育,中日两国全面交流,关系密切,“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誓言,不绝于两国政治家、外交家之口。

难点问题

然而,即使在蜜月时代,中日两国之间仍在领土、历史认识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例如日本在二战期间推行的“慰安妇”制度,强迫将数十万外国女性充当日军的性奴隶。尽管事实充分,证人在世,但日本政府和法院仍千方百计予以否认与推脱。

这一态度连日本的铁杆盟友美国也看不过去。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敦促日本政府向“慰安妇”受害者道歉的决议,指出,日本应该“以一种清晰的、毫不含糊的方式正式予以承认、道歉、并承担历史责任。日本首相也应该以官方身份予以公开道歉。”而日本政府至今仍不接受美国国会的决议,坚决排拒。

钓鱼岛

对于钓鱼岛问题,早在建交之处,中国方面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1978年日本驻华公使曾表示,已知道两国领导人将此问题挂起来,日本政府的态度没有变化。

长期以来在钓鱼岛问题上,“共同开发”并没有实现,但对于“搁置争议”尽管日本方面现在予以了否认,但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出现大事件、大冲突,可以说双方在钓鱼岛问题的确有着默契。当然,两国民间的登岛新闻仍不绝于耳。

到9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产,中国的高速增长,日本心态越来越不平衡,没有在东亚出现两个强国的心理准备,对华的不信任感日益强烈,这反映在媒体宣传上,就是高达80%以上的日本国民对中国没有好感。同样,日本的政治方面也毫无生气和改革。缺少卓越的、有远见的政治家,形成“十年九相”的政治生态;而且首相更换过于频繁,大大减弱日本的国际影响力,甚至连美国政府高官也多次将首相名字搞错。

标语

围绕钓鱼岛主权争端,中国几十个城市连日来举行抗议示威。

年轻一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青少年一代,受日本动漫、电视剧和流行歌曲影响很大。北京、上海、广州的青少年与东京、大阪、京都的同龄人交流这些话题,没有一丝陌生感。他们与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前辈不同,对日本并无恶感。所以在中国,尽管有过被日本侵略的历史,但中国国民对日本有反感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日本。

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确实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甚至可以说民主主义思潮在增长。但平心而论,这次钓鱼岛之争,完全是日本主动挑起,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宣称,中日两国没有领土之争,完全否认钓鱼岛问题的分歧。今春以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与中央政府唱了一出双簧戏,将原本较为平静的东海搅起巨浪。而中国政府方面长期秉持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策略,不主动挑事,维持现状,甚至对民间保钓组织和活动进行限制。

政冷经冷

钓鱼岛纷争,使得中日两国进入40年来最严峻的对立状态。目前来看,中国方面的反应还是较为克制的,出动的主要是海监船。但是,在领土纠纷面前,中国与日本似乎都没有了退路,这种刚性的对立,将会导致进一步恶化,由外交、政治正在向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发展,“政冷经热”正在变为“政冷经冷”。

日本不少人最近提出要对华绝交,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而中国军方也有人表示,如果日本自卫队进入钓鱼岛海域,就视为宣战。所以事件发展下去,“擦枪走火”也并非不可能。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日本的发展也需要睦邻,如果两国能回到谈判的轨道上,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可能对亚洲地域政治,以及世界经济都是好事。而且,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两国还有很多需要扎扎实实去做,去努力互利双赢的事情,如气候变暖、粮食安全、核电安全、能源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两国携手共同应对,因此中日和平大局必须要双方共同维护。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