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画

今春以来在日本举办的庆祝中日建交40周年活动的共同点是场面冷清。

今年春天起,在日本的左派传媒和中国背景的中文报纸上偶尔能看到中国驻日使馆举办或庆祝中日建交40周年活动的新闻,几乎所有报道都只是非常不起眼的片隅消息。

中国驻日使馆从不邀请BBC 中文网采访,但从出席或采访的中国人或日本人的描述,庆祝场面冷清得尴尬。有中国人告诉BBC中文网:“美国大使也请来了,但就是缺记者”。

近年中日纠纷已成常态,今年四月来,围绕世维会在东京开会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纠纷,九月这个40年前的建交月已注定是纠纷月,日本毫无庆贺中日建交的气氛。

感情图表

即便没有今年的纠纷,日本可能也难有庆贺气氛。近十年来日本官民做的民意测验显示,日本人对中国印象不佳,认为中日关系不良的占了多数。

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后,日内阁每年发表对中国《外交舆论调查》。2010年的结果显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被访者为77.8%,刷新调查33年来的最高记录,今年一月发表的2011年调查虽然略改善,但也高达七成。

这个钳型的调查图表一目了然,日本人对中国最感亲近是在1980年,高达78.6%,曲线骤降是89年,降至51.6%;两条感情对立的曲线首次有接点是在95年;到2004年,对中国没亲近感的上升到58.2%,与有亲近感的37.6%掉转,随后距离拉大,2010年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只剩两成。

武田

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武田胜年乐观相信,中日虽磕磕碰碰,但必然会继续交往下去、不可能再打仗。

复杂感情

记者今年向日本朋友说起中日建交40周年,得到的反应意外地一致,就是“哦,是吗?”便没了下文。日本社会的常识是说话不抵触对方情绪,没下文可能是记忆里数不清的中日纠纷,却又不便说。

就是问当年采访中日建交的前记者、现任国际善邻协会理事的田畑光永对40年来的中国感情有何变化,他也想了很久才说:“一言难尽”。

田畑在中日建交后即派驻北京。他说:“那时三里屯都很安静,整个城市很有风格,后来我每年也去中国,看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当然有好的一面,可是……比如去年我参加旅行团去山西平遥旅游,那里的古城郭不让汽车进,这本来是保护环境、很好,可结果是做起电动车载人的生意,成群奔窜、危险四伏。我们买旅游套票也是,动不动就要另外收费,整个旅途随时要提防被骗、很不愉快”。

田畑认为中日双方对建交的《联合声明》结束交战状态和道歉、赔偿的定义认识有隔阂,然后双方各自又对内、外不同解释,使得40年来中日纠纷不断。

田畑说:“1978年邓小平访日与天皇见面时,天皇实际上为侵略战争向邓小平道了歉,但双方都没公布”。

对记者问为什么40年来日本就是不能给中国一份道歉文字, 田畑说:“日本有很多反华的人,而且日本战后与台湾签定《日华和平条约》没道歉文字,觉得与交战的蒋介石都无需道歉,何需向无关的中共道歉。”

深圳市民抗议

在中国数十个大城市举行反日游行后,中方表示推迟中日邦交40年纪念活动。

说起40年来日本对中国感情变坏,田畑认为89年天安门事件是一大原因,“但也存在日本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后产生的妒忌、恐惧心理”。

现实感情

不过,商人出身的日中友好会馆理事长武田胜年的看法完全不同。他说:“一般日本人不关心天安门事件,令日本人对中国感情变坏的还是毒饺子事件”。

他反问记者:“你在日本这么多年,你一定知道日本人对食品、用品安全有多挑剔”!

武田说:“我高中时看地图,日本的旁边有个那么大的中国,当时就想日本一定要跟中国搞好关系。后来进了三菱商事,派驻中国16年,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我觉得中日之间的确有许多不同文化、习惯和近代史留下的问题,但中日已交往了两千多年,说明能求同存异,现在很遗憾为了小小的尖阁诸岛,两国都有些人把事态恶化”。

但武田相信中日不可能交战,“因为双方现在都知道交战没好处”。

笔者常驻日本已17年,观察日本社会对待中国人得出的概论是:对老年人,有一种是态度上的敌意,还有一种是包括话语在内的善意;中年人敌意不大、善意也不多;年轻人有些好奇,但很多人没去过中国、也不想去。

大商人对中国表现友善的多、中小商人望中国兴叹的多;有钱人喜欢中国的多、穷人仇视中国的多;政客们依据自己的票源或卖点标榜亲中或反华,因大商人为数不多、拉有钱人去投票不易,加上民族主义有市场,所以反华的比亲中的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