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先生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连载了他的《10个关键词语里的十八大》系列文章。这些文章用“词频检索”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迅速抓住“十八大”报告核心思路的手段,对于大陆读者来说确实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自从1949年解放以来,大陆政坛一直给人的感觉是风云诡谲,云遮雾罩,数次社会动荡都与政治斗争的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将召开的“十八大”也不例外。各种版本的流言不停在网上网下传播,有的故事听起来简直就是民间传奇。

但我的感觉是,普通老百姓对政治话题的关注大多是故事性,而不是政策性的。简单来说,老百姓只是对宫廷斗争感兴趣:谁背后打了谁的小报告,谁又在茶里下了毒,谁设了鸿门宴,谁又和谁结成联盟来反对谁……这实际上跟追看《甄嬛传》实在没什么区别。而对于那些反而会涉及实实在在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和事物,老百姓反而缺乏足够的兴趣。

当然,那些洋洋洒洒的文件报告总是让人看了第一页就想打瞌睡,流水账的数据的真实性也受到怀疑,当选个人大代表更是比登天还难。十八大?还不是《新闻联播》里的老一套,我一个小老百姓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我既不能举手赞成也不能举手反对,大会照样开,日子照样过,你说我为什么要关注它?

所以说到底,老百姓不是不想关注政治政策,而是无力关注。很多普通人一方面虽然承受着国家具体政策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甚至满怀愤怒和不满,但另一方面同样这些人心里也存在着深切的政治虚无感。不论这种虚无感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它最终的效果是让人们远离议会厅,走进小茶馆。

但我想说的是,一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没有镜子,只靠自己用手摸,那他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有多丑,又丑在何处。对于国家政治来说,人民的意见就是这面镜子。如果每一个普通公民不起来关注自己国家的政治,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生出无数只投赞成票的“中国脊梁”,那么那些引起人民不满的政策就不会有得到改善的一天。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是不关注政治,只是关注政治的“门槛”对他们来说还有些高,就像很多政府报告,里面充斥着大量罗兰·巴特称之为“砖块”的套话,怎么来理解这些“砖块”呢?更别提一些涉及具体专业领域的文件,那里面的专业术语能把老百姓给绕进去还得让老百姓替政府数钱。

对于“十八大”来讲,这篇肯定会上万字的报告,很多普通百姓不可能有耐性读完,即使读完了也很难对报告内容形成有逻辑有条理的判断。而钱钢先生一系列文章最重要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此!它降低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拆除了普通人关注政治的“门槛”。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马上将要公布的“十八大”,它更是一种方法论,允许我们自己动手“解剖”其他现有或者将来政府发布的政策和文件。

一种解读政治方法就像一把阅读中国未来的钥匙。我想,手中握着“钥匙”的人一定也会有兴趣进行实践:有马鞍的人,就会想着找出一匹马。而这,正是重燃我们普通公民政治热情的第一步。改变,从关注开始。

我想这也是钱钢先生撰写系列文章的很重要的目的,做一个唤起广大公民政治热情的燃灯者。毕竟这些电视里播放报纸上印刷的宏观大论,这些“砖块”,不仅仅是文字虚拟世界的游戏,更是构建我们真实生活的材料。政治不应该是令人犯困的文件,不应该是令人感到遥不可及的高层设想。

至少现在,我们得以走进这报告文件的迷雾当中,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我们自己国家的政治和她未来可能的去向。

因此我想对每一个普通的公民朋友们说:欢迎围观“十八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