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小刀 

近日在故乡,是农村,随母亲去了村里最大的庙宇。经过庙祝伯伯X的住家,发现他们已经造了两间四层楼的新房子,而神婆伯母Y正在屋前和工人一起铺设下水管道,X伯在看店。拿到上面庙宇的大门钥匙,我们自行出发。因为庙祝夫妇今日忙,所以无人在庙,可因为一月前某夜该庙曾被盗香烛与鹅等价值四五千元财物,所以装了防盗门。

  不过,当我走到山门的时候,才发现匾额上写着**观。同行朋友问,这是道观吗?我斩钉截铁道,“不可能,是佛堂”。后来,母亲在点香烛时,和我说起“灯山”(烛台架),“这个很现代的,上次他们送上来,这里出了两万元钱。”

  我无意探讨宗教,只觉得这样的乡村庙宇经济在无数小山村,或有它的普遍逻辑和代表性?姑且一说。

  转了一圈,发现这还真是一个道观了!除各式悬挂公告条例落款为省宗教局外,*市道教协会给X的个人先进铜牌赫然在列。后来听父亲说起,是因为“道观”好审批(在土木建设等方面),也花了不少钱,那个铜牌就要三千元。

  从二十年前开始,我就知道这个“佛殿”,每年也总有一两次随母亲前去,后来求学远行,渐渐去得少了,但还是有印象的。这是个佛庙,Y伯母二十年前开始会神灵附体,庙宇香火日盛。怎么突然就变成了道观?

  猛然觉得,乡村小庙/观的务实,实在是令人惊叹的。除了主事的X夫妇的大力推动,其他信徒和村中佛家老者的宽容也是少见的。

  这个“观”,现在供着许多菩萨,胡公、观音、上古三帝、土地公等同在,孙悟空的神位旁又坐个为次的唐僧塑像。什么概念呢?我打个比方,有水利厅副厅长,有军方政委,有财政局处长,有北京警花有上海干警,有民政局干部,这样的“联署办公”,方便众信徒各取所需朝拜自己最崇拜的神,受众最大化。像大卖场,也像杂货店。

  二十年前,伯母Y夫妇突然从外地回到村里,全村人有大半被吸引到她们的破旧单层房,因为她“跳大神”,口中念念有词,自己是**附体,喝白酒跟喝水一样,两根烟同时塞到嘴里,然后说一些灵异的话,每场结束都会激灵一下,又恢复正常,又会突然启动。

  那个房子,是七十年前的老“地主屋”了,X的爷爷曾是大地主,一楼地面都是木板,但到他这一代,房子已破旧不堪,屋内黑洞洞的。

  那一年,经村中佛事负责老人们建议,伯母Y入驻寺庙,隔三岔五有信徒求问。那时只有一座胡公庙,如今的厢房等设施,以及返修的胡公庙,新增的另两大神灵的庙,都是Y夫妇入住后带动的信徒捐赠经济,把同村另两座庙里的菩萨都“请”到了这里,还把外地红火供奉的请了一两座,仿佛有些企业并购和多元发展的味道。据传颇为“灵验”。

  这二十年,我见过Y十几次,除了记忆犹新的她第一次神灵附体,其余还见过她三四次说“神话”,其中一次还因为说我祖上的不是,被我父亲大骂一顿。其余时间,都是平常光景了,和我家也是邻居,和父母交好,她的另一个身份还是商业同行——她们也在家开了小店,因为没有烟草专卖资格,常托我母亲帮她买几条烟。

  换句话说,在其任谋其职,一些企业经理人为公司建设出了力,有些成果,自己也名利双收,是该受鼓励的。实际上,Y伯母和X伯父是另一种商业模式推进和引导,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的作为:庙观扩大规模,香火兴旺,作为道观七人管理委员会的核心部分,她们自己也顺便致富了,这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X伯回乡二十年的成就,明白人一笑了之,利益关联人开心协助,普通信徒但求富贵平安。

  宗教的发展,其实酝酿、解决了最惬意的商机,信徒是因为相信才需要的,而不是普通商超商品的因为食欲等需要而将信将疑。美国苹果公司产品如日中天,iPhone横扫天下,至少在中国,产生了某种宗教般的气息,果粉趋之若鹜,每有新店新品上市,客流如潮。

  市场无处不在。不是所有庙宇道观都有清净高僧的,对无数农村小庙小观而言,适应性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对信徒的心理抚慰,反而更加重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做商业的人,实在应该多了解一些其他行业,但凡有关人心,比如Y夫妇的“道观”。(联商网特约评论。新浪微博@零售评论员林尚玉 。个人博客长亭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