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ianka 

郑翔宇坐在广州贝塔咖啡最外面的一张桌子旁边,身后有一组平面模特在工作,她们或按照摄影师要求摆造型,或在他附近换服装,这些都没能分散郑翔宇的注意力,作为“闪影”(www.getshining.com)的创始人,说起这款“文艺青年摄影应用”时,他目不斜视,眼睛里充满爱意,处处保护着它免被我的问题所伤害。

社区氛围很重要

“闪影”是在今年9月22号正式上线的摄影应用,郑翔宇说闪影是先考虑文艺青年摄影需求的,于是我想打探一下“闪影他爹”有多文艺。果不其然,他说最近在看一本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他最钦佩王小波。

闪影主攻“文艺青年”,走精品内容路线,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手机摄影社区氛围,这是闪影与以社区为导向的图钉、weico+、图兜、冒泡拍拍等一众竞争对手的明显区别。郑说,闪影的初期用户群是创作型的,包括优质用户(创作者)+职业玩家(摄影达人)+意见领袖(媒体达人),他想在这类用户中树立起核心品牌。

作为一款以“做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移动拍照分享社区”为愿景的摄影应用,郑翔宇希望从内容切入,吸引文艺青年,保证社区氛围,以待“2B青年”和“普通青年”前来围观学习,这个方向貌似靠谱。

做社区较成功的YY语音李学凌认为,以社区为核心的东西都是一个氛围的问题。特别是早期,你愿不愿意舍弃一些看上去比较繁荣的流量,坚持痛苦漫长的成长过程。氛围是可以影响很多人的,如果你在实名制认证非常多的地方,你也可以用实名。如果你一进去,99%都是匿名,你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名字呢?除非你傻对吧?这是互联网的典型特点,就是说你怎么控制好整个社区的氛围,让这个社区去淘汰那些不好的东西。本来有一批用户,他可能会用十年,二十年的用户。可是如果你把环境搞坏了,他可能会离开。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

在见郑翔宇之前的那天上午,我试用了闪影。它的操作逻辑与Instagram很像,图片分享同样方便,加上相似的摄影社区定位,我想闪影不就是个山寨版Instagram嘛,而且滤镜比Instagram差很远。为了不让郑同学伤心,我这么问他,“闪影是想成为‘本土化’的Instagram吗?”,郑回答,是的,我们一直想追求Instagram那样以内容为导向的社区。“那么你认为文艺青年们干嘛不选Instagram,而选闪影呢?”,郑说,那毕竟是个老外的社区,中国人在里面享受不到社区的乐趣。

想看好照片时,会想到我们

闪影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它的手势操作很方便,从“个人主页”跳去拍摄页只需轻轻从右向左滑动一下。至于闪影的滤镜,郑说他们没做“卡通”、“美肤”之类的效果,而是在寻找某些经典相机的感觉。不过,一位朋友向我吐槽,闪影那些滤镜只是让图片更模糊了些。在一堆烂滤镜中间,有个名为“白夜”的黑白滤镜倒是相当不错,《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是闪影的用户,他的相册里所有图片均为黑白效果。郑同学说,闪影社区20%的图片是黑白的,闪影估计是黑白滤镜图片比例最高的摄影社区。

我问郑翔宇,目前用户量有多少?他透露,几万吧,月增长率20%。实际上,闪影社区里的热门图片,也仅能得到一二十个“赞”,用户拍出好照片不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嘛,但闪影的人气可忧,我不确定它目前的用户量有没有过万。

如何吸引更多优质用户,进而从小众走向大众社区是闪影面临的难题。郑同学的做法是,往文青堆里凑。在豆瓣开小站,与《城市画报》合作举办活动,在广州联合书店办摄影展等。即便闪影有天真把文艺青年抓到手了,如何让“普通青年”和“2B青年”舍弃“Camera360”、“美图秀秀”,选择“闪影”,也是个大问题。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闪影如何盈利。Instagram是通过额外滤镜收费以及标签展示商家的隐性广告模式来获得收入,由于已被Facebook收购,Instagram的盈利尝试未能持续下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于是其他摄影应用只得自己探索了。

郑同学对这个问题倒挺有个人见解,他的核心观点是, “要把内容本身变成广告”。闪影上有个用户拍了一位藏族老太太的头像,她面对镜头,满脸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郑翔宇说,这就可以成为一个牙膏广告的好素材。

郑同学说他也在考虑通过算法或编辑来主题呈现社区里的高质量图片,中间插入广告的模式。另一种盈利方式是,以广告主的诉求为核心,发起某个主题的摄影活动,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另外,他还有考虑O2O方向的运营模式。不过,可能你也注意到了,这些盈利方式做起来可不容易,很可能吃力不讨好。

郑说他在谈融资。创新工场旗下的一家公司创始人曾告诉我,手机用户玩了A游戏,还会玩B游戏。但是工具类的应用,赢着通吃,如果你做不到最好的,就等着烧钱吧。刚刚上线的“闪影”没有用户规模,离拍照社区类应用第一名差很远,盈利问题也没解决,这意味着难以被投资人看好。不过郑翔宇坚信,在手机拍照社区上,会出现一到两个以内容为导向的明星应用,“我希望我们成为其中一个,就是大家想看好照片,想玩手机摄影的时候,会想到我们。”

一个小时后,我们聊得差不多了,那些漂亮的模特妹子们也开始整理道具准备离开。末了,我把一位号称“上海老文青”的投资人的联系方式给了郑翔宇,但愿他俩能“臭味相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