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骁骥 

据新华网的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8%,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7.3%,创出新高。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的第一反应是,通货膨胀的速度还将持续增加,手中的RMB还将进一步贬值。

但党媒的报道却并不这样认为。那篇文章引用分析人士的观点说,货币增速创出新高,显示出我国“稳增长”政策效用正在发挥作用,传递出流动性状况和社会总需求正进一步改善的信号。因此,货币量的增加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我很难认同这样的观点。众所周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货币增速创出新高”的新闻绝对不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市场上流通货币总量的增加,其必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这个词今天人们已经很熟悉了,我想,很少有人会把它看成一件好事情。

不过,我也想在这里说明的是,通胀对普通百姓无疑不是件好事。但对于这个经济体系中的某一些人来说,通胀却是一件能让他们获利的事情。通胀对谁有利?要理解此问题,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稍微了解下通胀传递的整个过程。

一般来说,通胀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在短时间内发行了过多的纸币。市场并未增大,但货币却陡然增多,单位货币的价值自然就贬值了。不过,新增的货币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注入市场。换句话说,货币的增加并不是指人们某天一觉醒来,发现每个人的钱包里无缘无故增加了一些钞票。实际上,当国家增发的货币真正流到普通人的钱包里之前,早就在另一些人的手里转了一大圈。这里所说的“另一些人”,就是新货币的最初所有者。

德国经济学家许尔斯曼在《货币生产的伦理》一书里把通货膨胀怎样使一些人受益做了深刻的剖析。他的观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首先获得新货币的人会从通胀中获利。这个道理其实也很浅显。许尔斯曼举例说,在欧洲的金银铸币时代,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人当然就是金币、银币的铸造者。而在铸币者的背后,矗立着君主和国家的意志,货币的实际拥有者,应该说是君主。当时,拥有铸币权的君主经常会悄悄减低铸币的成色,“在实际只有半盎司贵金属货币的钱币上标上‘一盎司’,而将另一半盎司装入自己的口袋。”铸币时代的欧洲君主们就是这样用货币贬值的方法来掠夺人民财富。货币在流通到普通人手里之前,早就被君主们狠狠揩了油。

现代的金融体系比古时复杂得多。不过,用新增货币和通货膨胀掠夺财富的基本道理却是相通的。拥有货币发行权的是取代了古代君主地位的现代政府,但现代政府在增发货币方面并不比古代君主更有良知。许尔斯曼甚至认为“货币先得者可获得的利益始终是一个诱惑。货币制度的历史,就几乎是人们——政府和平民,主要是政府——向这个诱惑投降的历史。”

例如,新增的货币通常是以政府投资的方式注入经济体,但这部分货币其实是凭空虚造出来的,也并没有正式进入市场流通。那么,能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这些货币的人和单位就成了新货币的最初所有者,他们能先人一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并且不用承受新货币大量流入市场后的通胀成本。这个时候,他们手里的新货币“成色”可以说是上佳的。之后,随着新货币通过投资与消费不断流入市场,货币的“成色”也越来越低,其价值不断贬损。换言之,新增货币的好处让首先获得货币的特权者占有,而通胀的成本却被转嫁到大众身上。这就好比啃甘蔗,特权者永远啃下第一口,只有当他们把嚼得差不多的残渣吐掉后,普通人才能从特权者吐在地上的残渣里吮吸一滴残留的甘蔗汁。

能从新增货币中分一杯羹,从而不仅不会遭通胀所害,反而能享受通胀好处的单位,显然是和法定货币的发行者——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组织和个人。中国这些年新增的货币最先流向的地点是哪里呢?主要是以政府投资的方式首先进入了“铁公基”领域,例如公路、铁路、机场和各类基建,以及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无一不是由大型垄断性的单位在把持,它们和政府的关系十分紧密,有时候甚至根本二者就是一体。近水楼台的它们,理所当然成为了新货币的最初所有者。货币的甘蔗被先送到了他们嘴里,普通百姓只配吃他们吃剩的甘蔗渣,这种散发着甘蔗和口水味、毫无营养的渣滓也被称为RMB,粉红色的。

谁从通胀中获益,谁在通胀中被坑爹,无需多言,尽在啃甘蔗的比喻当中。亲爱的读者,当你无助地看着周围的物价一路狂涨,被坑爹的天朝坑成亲爹的时候,你还会相信报纸上“我国‘稳增长’政策效用正在发挥作用,流动性状况和社会总需求正进一步改善”这样的鬼话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