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選舉,大陸台商力挺馬政府,原本希望馬政府能一改前朝「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但是從「開放陸資來台的小家子氣」、「查處台商在大陸擔任政協委員」、「不敢由官員帶隊到大陸招商」、「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不力」……等情況看。扁加馬等於台商又被騙了!

     扁政府時代

     2007年的一個初夏,我在台中遇到一個心情沮喪的狀況。我攔了計程車,上車後發現司機是一位長者,我就跟他聊天:「阿伯,你幾歲?還在開計程車喔?」,他回應:「82啊!免煩惱啦!我目啁還真好啦。」我連忙解釋說:「不是啦!我是在問您年紀這麼大,不在家抱孫,還出來開車太辛苦啦。」他接著說:「三個兒子工作都不穩定,孫子都還在讀冊,常常給人伸手不好啦,我就日時閒閒出來開啊,沒要緊啦。」我心想台灣的經濟為什麼會差成這樣唉!下車辦完事,又攔了另一輛計程車,由於我是在馬路的對面,他必須到前面路口調頭,當中又有另外一部計程車過來問我是不是坐車?因為我已經攔了車,所以就退到騎樓內表示不搭。不一會兒車來了,一上車,司機有看見情況就表示感謝。我笑說:「這沒什麼,既然叫了你的車自然要等你。」此時,司機叫我看他車上的里程表,我看了一下,上面顯示為:534公里。我說:「你是跑了高雄的長途嗎?」他說:「你是我今天的第二個客人,從上午到現在快四個小時的時間,這個里程就是第一個客人下車後到現在接到你的里程距離!你看這生意到底要怎麼做?」我接不下話。

     而搭第三部計程車打開前門時我嚇了一跳,因為是一位女司機在前座用嬰兒椅綁著一個兩歲的小女孩,我就問:「小孩這樣帶出來不危險嗎?」「危險也沒辦法,我老公開夜班,我開日班,不帶出來怎麼辦?」她回答。「需要兩個人都出來做嗎?」「大哥,這是最小的女兒,還有兩個兒子,一個念小二、一個在幼稚園,不兩個人輪流開,怎麼養家?」聽完我沒多說,下車時我給了一千元大鈔,她馬上說:「大哥今天沒有做多少生意,沒有零錢可以找給你。」我很誠懇的說:「我看妳這樣帶小孩出來跑車,既辛苦又危險,我也沒有什麼方法幫妳,這一千元妳不用找,今天帶孩子回去好好休息一天吧!」她聽完眼淚立刻留下,但沒有說任何話語,我也默默地離開計程車。這是我們為什麼要民進黨政府下台的理由之一,連老百姓生活都照顧不了,有什麼資格繼續當政府?

     馬政府時代

     最近經常看到媒體播出:單親母親到藥妝店偷藥,理由是沒錢買藥給生病的小孩子吃;小朋友沒錢吃飯,爸爸到警察局去借500元買食物;因為家裡經濟不穩定,爸爸攜全家燒炭自殺……。昨天下飛機,搭了一位車行老闆的車,他告訴我說:「在蔣經國時代,我公司有70多位司機在接送客戶,一個月利潤至少100來萬,現在剩下10個司機,利潤不到13萬,至少下跌80多萬,太難做了。」

     現在是2012年吶,是國民黨的第二次連任,為什麼老百姓的生活又回到民進黨時代?台灣經濟真的沒有辦法救回來嗎?馬政府真的沒有看到這些情況嗎?

     過去,大陸台商絕大部分是出口型的企業,對於生產、技術、專業領域的部分問題較小,主要問題是在於不會「銷售」!以往產品只須做好就可以直接出口,「銷售」就是到處參展、出國找客戶下單,不需要關心產品客戶是怎麼賣的?賣到那裡去?沒單就再找客戶要單,要不到單就降低成本再降價,降價還拿不到單,就降利潤……這就是出口的典型。而今由於歐美市場乃至全球的不景氣,大陸台商就算降利潤也接不到訂單,才來談轉型升級做大陸內銷市場,談何容易?

     台灣出路在大陸

     雖然大陸內需市場絕不是台灣唯一的市場,但絕對是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絞盡腦汁帶領他們的商人進入大陸。像韓國政府官員就是親自帶領韓商直接與大陸政府談判,處處要求大陸給各種優惠待遇與政策。

     今天,台灣之所以經濟停滯的最大原因,並不是台灣人真的沒有錢(國民儲蓄額連續幾年破兆元),而是大家看不到未來,因此不敢投資,更不敢花錢!產品生產出來必須有去處,以前可以賣美國、賣歐洲、賣日本,現在這些國家因經濟遲滯,同樣的不敢花錢,需求自然下降。

     台商工廠東西賣不出去,老闆如何加薪?員工收入沒有增加,甚至還有無薪假的心理壓力。如此惡性循環,台灣經濟如何能提昇呢?

     政府協建MIT專賣區

     我誠摯地對政府提出以下的建議:

     由政府出面與大陸政府正式會談,在大陸各個地級市(至少有200個超過500萬人口的城市)建立MIT(台灣製造)專賣「城」或「區」(區內應包含台灣的各類商品、文化內涵及生活模式)。台灣人希望進入大陸市場,而大陸政府也需要擴大內需,這樣的雙贏模式並不會造成「誰讓利誰」、「誰占誰便宜」的問題,對兩岸未來的良好互動發展會有更實質的幫助。

     而大陸台商想進入由政府主導的「通路」前提是:產品必須是MIT。換句話說,不是在台灣生產的商品就無法進入這個通路,只要政府在這個環節上能做到此事,至少解決台灣目前部分的經濟發展問題。

     如此一來,不但大陸台商必須回台設廠,其他國家的廠商也會因此到台設廠(這就是ECFA對台灣最大的優勢),如果此舉在大陸內需市場能得到良好的成效,那未來這種模式可以發展到全世界各地,台灣可以用這個MIT來做為台商往全球發展的共同通路品牌。由自己政府發展出來的通路品牌,就是台灣最好的品牌!

     大陸有266個地級市,每一個城市都希望能建立一個「台灣城」之類的通路,如果政府出面來談,加上找各地的台商參與協助或投資(畢竟各地台商了解各地的情況遠超過政府),我想一定會事半功倍。

     建立起MIT專賣區,一方面有台灣的政府主導,大陸的消費者會比較信任,同樣大陸各地官方會更加支持。好地點加上固定的MIT專區,遠比短期的展覽要來的重要得多,而此事不一定由中央政府出面談,可由台灣的各地縣市政府出面,但最重要的是中央必須明確而強烈地表明支持的堅定立場,此事絕對能成。

     這不僅僅是對大陸台商有極大的幫助,更是對台灣同胞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在如今這種全球不景氣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先站得住腳,真正發展好自已的經濟力量,才會有能力去談更遠大的理想與目標,不是嗎?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