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

台灣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於周一(10月15日)接受BBC中文網獨家專訪,回答了有關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等提問。

龍應台回答BBC中文總監李文的提問時說,看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事,不應該有太多的政治考量。

雖然表示,自己並非生活在中國,許多細節並不清楚,但是龍應台認為是否是個好作家,「不是過問政治立場」。

尊重作家

龍應台說,而且單從文字文學上來看,莫言並不是個所謂的「紅色作家」。

龍應台強調,對權力的抗議有很多種,有的是「細水長流」、有的則是「風風火火」。

龍應台呼籲「最寬大的空間」和「最寬容的文化」,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是同個模式、同種選擇。

在回答此一問題時,龍應台以沒有點出姓名的方式說,中國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一個關在門裏」、「一個關在門外」。

她形容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站在高梁土地上的作家」,稱中國可以趁此機會讓莫言擔任中國的文化大使,也把門打開,讓「門裏的可以出去」、「門外的可以進來」,讓這三個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可以「自由行走在中國的泥土上」。

龍應台說,莫言未來也許有更多的責任扛負在肩頭上,但是外界也應該尊重莫言個人的選擇。

再度出馬

這次也是著有《野火集》、《大江大海1949》等批判性質作品的龍應台,一生第二次出任官職。

上次是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說,她之所以同意出任文化部長,是因為自己已經60歲,雖然當官辛苦,但是「晚一點就什麼都不可能了」,「是人生最後一次」,所以作出了如此的選擇。

龍應台也以強調的語氣回答有關第二次出任官職的提問,表示她是為了「盡一份心力」,她形容權力和寫作相比是「太小了」。

龍應台還說,她對權力沒有興趣,她形容在台灣當官是「官不聊生」,「權力沒什麼值得迷戀的」。

文化空間

在闡釋什麼是「文化」這個問題上,龍應台說「鋪紅地毯、吊水晶燈這樣地看表演」是「太窄義」的文化。

她認為收音機或者是電視能播放什麼樣的節目、書店裏面能夠販賣什麼樣的書籍,都是文化,而一個環境培養出來的特質,就是文化。

龍應台說,政府在文化上是扮演著「搭台」的角色,而不是「表演者」,政府部門不能也不應該主導文化,政府部門要作的是為文化創作者解決困難。

在被問到,台灣是否有意以文化空間來爭取外交空間的時候,龍應台解釋說,台灣推廣文化的原意本來就不是利用文化來達到政治目的。

龍應台說,推廣文化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文化才是重點,至於對外交空間會產生設麼影響則是附帶可能產生的結果。

她表示,台灣展現「軟實力」,要著重的是「軟」的方面,台灣的文化特點就是「軟」、例如到地方政府機關大樓,沒有人擋駕,就是一種柔軟、溫柔。

網路時代

雖然是新上任不到半年的文化部長,但是龍應台對微博之類的社群網站並不陌生,她向李文表示,雖然先前曾經出現以她為名的微博,但是都是假冒的。

龍應台說,她有意未來開設「潛水微博」,了解一下對岸網民和年輕人的想法。

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龍應台認為,十分需要彼此的互信、不要簽署虛假的協議。

龍應台還表示,擔任文化部長的任期內,訪問中國的機會非常小,只有在「受到尊重」、「適當的身份」才會到中國訪問。

在回答一名有意為中國民主作出努力的網友提問時,龍應台呼籲網友以「開闊的心、深度的觀察,來看台灣所發生的一切事情」。

因為台灣往民主發展的道路、一路上跌跌撞撞,但是卻具有中國發展、最能夠參考的價值。

本次專訪視頻即將於本周內在BBC中文網上播出,屆時敬請收看。

網友如有評論,請用下表發表看法:

聯絡薦言

*
須填寫項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