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风云变幻的历史:40年前,前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今天,差别迥异的这对伙伴前所未有地相互依赖。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个位于欧洲心脏的相对较小的工业国,经过希特勒法西斯年代、克服东德时期后,以民主和法治国家而自豪。一个一党专制国家,拥有十多亿人口、领土广袤,面积如同一个大陆:德国与中国这两个伙伴国之间差异迥然。然而,正是这一关系40年来的发展,超出人们哪怕最大胆的设想。

德中之间特殊关系的明证之一是政府磋商会议。8月底,德国内阁半数前往北京。去年,中国总理带领13位部长来到柏林。2004年,双方宣布建立”全球责任中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专家、部长、国务秘书、政府总理有超过30次定期会晤。德中大学之间有500余个合作项目。甚至还有5家合作研究机构。许多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简而言之:德国仅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保持这样一种密集的交流。

Bundesaußenminister Walter Scheel (l) und sein chinesischer Amtskollege Tschi Peng Fei tauschen im Oktober 1972 die Dokumente über die Aufnahme diplomatischer Beziehungen beider Staaten aus. Der deutsche Außenminister Walter Scheel war am 10. Oktober 1972 in Begleitung seiner Frau Mildred zu einem fünftägigen offiziellen Besuch ins Reich der Mitte gestartet. Neben Peking wird er Schanghai und die Chinesische Mauer besuchen.

1972年建交:德国外长谢尔与中国外长姬鹏飞

经济享有优先权

德中关系的核心体现在一个数字上:1400亿欧元。这是2011年双边商品交易额。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是中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反过来,中国是德国产品第五大出口目标国,是德国在欧洲以外第二大贸易伙伴。在特里尔大学的海尔曼(Sebastian Heilmann)教授看来,经贸合作在德中关系中具有最高优先地位。”在经贸关系之外,其它所有的方面都或多或少居次要地位。目前双方是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德国提供中国所需要的东西,中国提供德国所需要的东西。“

  Otto Wolff von Amerongen, deutscher Industrieller und Vorsitzender des Ost-Ausschusses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Aufnahme vom 10.10.1994. Foto: Erwin Elsner +++(c) dpa - Report+++

德国工业家阿梅龙根

新开端可追溯至1957

早在正式建交前,1957年,联邦德国与中国就签署了首份协议,但不是政府间,而是德国经济界东方委员会与中国贸促会之间。当时德方首席谈判代表是工业家冯·阿梅龙根(Otto Wolff von Amerongen)。2007年去世的他曾向德国之声表示:”当时我们不希望已经存在、但是因政治变革而发生巨大变化的贸易关系从此落空。”

尼克松的意外访问

冷战期间,德国与欧洲分成两大阵营,美苏对峙。对抗的高潮时期,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森、国务卿基辛格出人意料地飞往北京。按照”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一逻辑,他们开始打”中国牌”。毛泽东独掌大权的中国与曾经的共产主义老大哥决裂。曾任德国驻广州领事的历史学家伦格(Wolfgang Runge)认为,尼克松访问文革中的中国是1972年关键性的世界政治大事,也对西德政策产生影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常任理事国席位后,各国争相前往北京,德国不能、也不愿冒落后的风险。”

Bundesaußenminister Hans-Dietrich Genscher (l) spricht am 13.09.1976 in Bonn dem chinesischen Botschafter in Deutschland, Wang Shu (r), sein Beileid zum Tode des Parteivorsitzenden Mao-Tse-Tung (Foto im Hintergrund) aus.

毛泽东逝世后,德国前外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图左)向中国驻德大使王殊表示哀悼(1976)

毛派往波恩的人

1972年,毛泽东派记者王殊前往前西德首都波恩,名义上是新华社的通讯员。实际上,王殊要打探与西德建交的可能性。很快,原则上的一致就达成了。王殊后来回忆与德国前外长谢尔(Walter Scheel)的会面时说,他与谢尔会面后,仅谈了10分钟,双方就均表示同意建交。不过,之后对双边协议的具体细节又进行了40天的艰苦谈判。1972年10月11日,德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双方签订贸易协议。但最初,贸易规模还很小:1973年,即建交后首年,双边商品贸易额仅为100万德国马克。

Aufnahmedatum: 9.10.2012
Ort: Königswinter
Zu sehen ist: Dr. Wolfgang Runge, Diplomat im Ruhestand, ehemals Konsul in  Guangzhou/China
Foto: Matthias von Hein

曾任德国驻广州领事的历史学家伦格

天安门

直到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政策才给中国经济、以及德中关系带来活力。然而,1989年关系出现首道裂纹:6月4日血腥镇压中国民主运动使得德中关系进入冰冻期。但前外交官伦格回忆说,这一时期并不持久。”有趣的是,这一中断的时间有限。从未有过全面的贸易禁运令。自1991年起,双边贸易额就已经恢复到1988年的水平,90年代的经贸合作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科尔的”亚洲战略”

1993年,前总理科尔领导的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亚洲战略”。其中将亚洲描述为有巨大未来前景的地区,呼吁德国经济界前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投资。德国的对华政策进一步成为促进贸易的工具。德国总理访华总是有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随同前往。访问的成功与否往往以经济协议的数量和金额来衡量。直到今天仍是如此,即便法治对话和人权对话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双方可以交流各自不同的价值观。

Blick auf das Werk der

大众汽车在中国(1995)

本周初(10月8-9日)德中在威斯巴登举行人权对话。联邦政府人权专员勒宁(Markus Löning)向德国之声表示,40年的外交关系,人权对话仍非易事。”当然,我们每次都会谈到的棘手话题是言论自由,以及政治权利方面的问题。我们这次也谈及法轮功的处境。有一系列困难的话题,而其中之一是,如何就人权问题进行理智的讨论。中方指责我们实行的是’大喇叭外交政策’。我们发现,我们向外公开一些信息的时候,中方很难接受。”

作者:冯海因(Matthias von Hein)  编译:苗子

责编:石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