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景河:新的世界体系,新的竞争模式——论大国与强国之间的相互超越


进入专题
世界体系 竞争模式 大国 强国   
栾景河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离既定发展目标越来越近,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已经做好成为大国的心理准备?我们不仅要有大国的意识,更要有大国的作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尚有利益冲突或矛盾,企图对中国实施战略包围,遏制中国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大国与强国 中西文化差异 机遇与挑战 世界多极化
  
  何为大国?就广义而言,大国有领土大国、人口大国、资源大国、经济大国;从狭义来看,大国未必是强国,强国也未必是大国。人类社会在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的近五百年历程中,相继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九个所谓世界性大国。
  
  大国与强国只是相对的概念
  
  以领土面积与人口数量而言,葡萄牙本不应被称之为世界性大国,它只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古国。自1143年葡萄牙成为独立王国后迅速发展壮大,十五、十六世纪中在非、亚、美洲建立大量殖民地,并成为海上强国。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是个欧洲小国,在反抗外族侵略斗争中,它于1492年取得”光复运动”的胜利。同年10月,伴随着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西班牙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在欧、美、非、亚均有大量的殖民地。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英国同样不甘示弱,1588年它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由此衰落,一蹶不振。荷兰是继西班牙之后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自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遭遇英国的挑战,因势力不敌,渐趋没?。
  英国自1588年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后,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新兴的海上霸权国家,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它通过与荷兰、法国的连年战争,最终打败劲敌,攫取了荷、法两国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随后,英国在1815年与拿破仑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政治、军事强权的地位。同时,英国的工业革命无疑使其成为经济强权国家,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更是进入鼎盛时期。一战前夕,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几乎都是大英帝国的臣民。①
  法国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顶峰,法国由此跻身欧洲大国行列。路易十四统治中后期,法国为争夺欧洲霸权,与外国战争不断,消耗了大量国力,并开始走向衰落。
  18世纪初普鲁士的崛起,标志着德国的诞生,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在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在1914年以奥匈帝国皇太子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为借口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8年因战败而崩溃。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实行独裁统治。1938年,德国与英、法、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取与希特勒共同签字的所谓四国”再也不想彼此交战”宣言书。1939年,希特勒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秘密达成协议,企图瓜分波兰,但德国对波兰的入侵非但未能满足苏联自身愿望,反倒横遭德国的入侵,并由此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直到公元4世纪才在其关西地区建立了较大的国家。日本的发展,经历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幕府时代。自近代以来,日本遭遇了英、俄、美的开国叩关挑战,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3年,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长驱直入江户湾浦贺海面,导致日本社会觉醒反思,力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它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②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亚洲的强国,也是东方唯一跻身列强的国家。
  崛起的日本,并未痛定思痛,反倒开始向周边国家进行侵略扩张,使中国、朝鲜及亚太地区其他邻国深受其害。1931年9月,日本精心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4年之久。以此为基础,日本又在1937年7月,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的扩张野心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与地区,也力图成为海上强国。1941年,日军偷袭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珍珠港,由此引发太平洋战争。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投降,再也没有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力量了。
  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国当年独占日本有直接的关系。美国接连在东亚地区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大量的军事及后勤物资并非来自美国本土,而是由日本提供。这极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使日本成为战后世界公认的第二号发达国家。
  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同样饱经沧桑,历经基辅罗斯、莫斯科大公国、罗曼诺夫王朝几个历史时期。俄罗斯帝国的产生缘于彼得一世,受欧洲多个国家发展与崛起的影响,彼得一世在1697年亲政,并派遣使团赴西欧国家考察学习。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提高了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并于1721年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罗斯的领土扩张可谓到达极致,史称”帝国的黄金时期”。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终于获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其从内陆国家变为海洋国家。18世纪,俄罗斯击溃了波兰和瑞典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击溃法国的入侵,让已攻占莫斯科的拿破仑,只能在俄帝国大厦内,惶恐下榻,最终又匆忙逃离。
  美国是世界大国,但原本只是一个被殖民的国家。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经殖民时期、独立运动、向西扩张、南北战争、工业化与改革几个阶段。美国的独立运动的实质,就是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1914年一战爆发之初,美国并不急于参战,而是”坐山观虎斗”。三年后,美国打着维护”民主”的幌子开始对德宣战,并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战争期间,”美国除供给协约国物资和军火外,还对英、法发行贷款债券”。通过战争,”美国不但还清了所欠欧洲诸国的债务,反而借给参战国家103.38亿美元”。③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是靠一战起家的。
  美国不仅靠一战起家,更是二战的最大受益者,并由此跃为世界强国。战争爆发前,美国以坚持”中立”为名,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扩军备战置若罔闻,采取绥靖政策。战争爆发后,美国同样不急于参战。一方面,它对被侵略国表示人道主义同情;另一方面,却又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不能否认,中国抗战期间美国像苏联一样,对华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及物资援助,但日军轰炸机在中国重庆上空投下的大量炸弹也大多产自美国。 1941年12月7日前,美国一直与日本在外交上保持着”暧昧”,直到次日,当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遭受日军偷袭重创后才如梦方醒,开始向日本宣战,并与其在太平洋、东南亚等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严重威胁,美国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与苏、中、英等25国发表反对轴心国的共同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真正确立。
  战后,苏、英、法等欧洲国家经济因战争遭遇重创,美国利用自己的黄金储备占世界资本主义国家70%的有利时机确立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与此同时,美国先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56个军事基地,力图把太平洋、大西洋变成自己的”内湖”。④由此,也确立了美国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霸主地位。
  纵观近500年来大国与强国崛起与衰弱的历史,我们有理由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而每个国家无论是崛起还是衰落,都是内外因导致的结果,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正因如此,大国未必是强国,小国也未必是弱国。这个世界的大与小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当年能成为世界强国,是因为世界还未进入近代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时期。海上强国的实力,给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殖民地提供了有利时机。英国之所以能够在一战以前统治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因为工业化革命为它提供了征服世界的物资保障,而一支强大的海军,无疑是英国当年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基础。德国虽在一战、二战前曾是世界强国,但两次世界大战溃败的结果导致当代德国社会对战争一直心存恐惧。
  日本同样遭受过俄、英、美等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并未进行深刻反思。相反,明治维新的结果,不仅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道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疯狂侵略的道路。战败后的日本,在政治与军事上已无法成为世界大国、强国,却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国民生产总值始终名列世界前茅。美国自日本战败以来,一直是日本的”救世主”,日本俨然成为美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小兄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以及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
  美国已故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显然是偷换了”文明”与”利益”的概念。文明是博大精深的,是相互包容的,而矛盾与利益的冲突则是永远的。否则,我们就永远无法理解当代世界的美日、美韩、美菲、美台等国与地区的特殊关系。这是文明的冲突,还是利益的碰撞?或许,17世纪俄罗斯哲人索罗维耶夫的一句名言能给我们更好的启示:”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是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回避的现实。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更特殊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以来,美国本土并未发生过战争。况且,美国通过一战发展了自己,利用二战强大了自己,并在当代世界”称王称霸”。
  
  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巨大差异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西方文化是其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集合,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它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等等。⑤
  有别于西方文化,中国历史上尽管也存在着民族冲突和民族压迫,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整体、综合、和谐,而且尊重事物的多样性,一直有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⑥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也曾出现过”强国欺侮弱国,大国吞并小国”,”强凌弱,众暴寡”的潮流,⑦”大国之间也相互争夺,战乱连年不止。”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由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即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与精神核心。孔子所倡导的”礼、仁”思想,原本是为恢复西周的封建社会制度,然而这个理想的学说对于后世巩固统治秩序却成了指导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教育作用。所以,”孔子所创的儒学长久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⑧
  孔子及传承人创立的儒学思想自创立以来,长期受到其他学派的挑战。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互爱互利,才是统治天下的道理。杨子提出的”存我为贵”、”侵物为贱”的理念,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今天看来,同样符合人类生活的逻辑。荀子为孟子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学的思想,提出的”性恶论”含义是:人都有欲望,想多占生产物,因而相互争夺,破坏了”礼”。荀子的贡献在于发展了儒学,又趋向于法学。老子学说的特点,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被其称之为”道”。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总结了荀子、老子等学说后,提出了法制理念,认为无论身份高低,一律遵行统一的法令,犯法者都要用刑法治罪,举国上下都要守法,君主才能”无为而治”。⑨
  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不免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逻辑,当”国泰民安”之时,儒家文化备受尊崇;当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法家文化永远是改革者或胜利者推崇的真理。如按老子的哲学思想理解,一切都是相对的,就应承认事物是在变化发展的。我们无意贬低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礼”,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儒家文化产生于近3000年前,孔子虽为儒学创始人,可他当年周游的列国只是当代中国的各省。换言之,孔子当年既未漂洋过海,更无与西人打交道的经历。这无疑是儒家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显得那样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尚处于重大转变的序幕时期。从清王朝的建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二百余年间,(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世界体系 竞争模式 大国 强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