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69 次 更新时间: 2012-09-26 07:23:15

刘晨:有多少人不知道怎么活


进入专题
  
刘晨  
  
  曾经听闻过这样一句话,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有些人并不畏惧死亡,而是不知道怎么活。如此,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怎么活?
  
  在我看来,“怎么活”与“哲学三问”(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又会到哪里去?)有点类似,但是依附于当下的社会价值混乱之状,“怎么活”的的确确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终极问题。当我遇到这样的一个叩问时,我第一反应是,我为了谁而活?
  
  众所周知:人们常说,网络社会对社会的改变,首先是“去组织化”。的的确确,当我们这个社会的左派与新左派十分怀恋“集体主义”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又在“去组织化”的过程中,以“单位”为载体,将个人吸附在一个“政治机器”上,从而未尝关心他者的存在和对于公共事务的不参与性。
  
  而基于哲学意义而言,当人们在这样的场域中去尝试着我们自己的生活时,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是将自己过好”,还是“为别人的福祉而牺牲”。前者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利己主义者应当是被“谴责”的,而后者却又在“历史的回声”中不断的被左派所呼喊。无奈,怎么活无疑在生活方式与生活的意义两种层面上去考量,但是基于上述中的情况,依我看来,前者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当人们在原子化的过程中不断的去追寻自我权利的时候,这个社会走入“宪政”也就由一种可能的基础。但是,反过来,有人会说,其实其本质是互联网等产物的产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或者是将人们豢养在家中,这个时候走到街道上去“散步”的可能性就少了。实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种政治状态,但是网络舆论所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与参与性,也在不断的加强。究竟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还是一个不好的趋势,还得交付给网络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的学者去研究。在此不敢枉下定论。
  
  至于人生自我之意义性,就看我们自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果我们需要去“参与”体现自我存在的可能感,那么利用网络进行文字表达与思想抒发,都是不错的选择。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实现,远比纸媒要空间大的多,可是,当人们都在抒发的时候,能够沉思与思考的可能性就少了很多。这个时候,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就在他者的语言中被撕裂。也就是说,你的存在,是及时的,如我们平日中贴的海报一样,每过几天就被覆盖,或者干脆撕掉,当废品卖了。少了过滤机制,也就导致权威性被下降。我们自我实现的时间性与他者的倾听可能性就变小,这难道是一个自我实现吗?未必。我们需要做的是,如果在网络社会中建立一个公共秩序,这样的一个秩序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存在,创造一个可能的机制。
  
  另外,我们因为社会的浮躁与功利,跟着这样的一个快速的社会节奏来生活,我想迟早会被“拖死”。可以说,够我们反应的时间与空间越来越少,故此我们也就无法深入的思考我们的生活。在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不经过思考的生活不值得活”就是一句呓语,在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我们不能深入的思考,那么我们有深入思考“怎么活”的机会吗?既然不能深入,从而也就意味着所思考出来的并非是正确的。所以,也就一错再错。
  
  我听闻过一位教授的经历,她当然是一位很年迈的学者。她一个星期只下载一篇学术论文(精心挑选)阅读。网络社会的复杂与她无关,学术不仅做上去了,人又获得了一个清静。实然,我们可以说她可能被社会抛弃,但是她至少获得了一个思考学术与自我生活的机会,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步调在“原地踏步”。二十一世纪,的确是一个信息时代,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少,我们最大的权力还是在于“选择”。这样的选择可以是逃避,也可以是迎击,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去用“鸡蛋碰石头”。故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精致的信息来供我们汲取与所思。至少在我看来,无论是“信息”掌握不掌握,都给自己留了一丝思考的机会。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思考,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的理解“怎么活”,更无这样的一个思考的机会。
  
  当然,“怎么活”就在此一目了然,不是笔者在此唠嗑,而是给出一个小小的建议。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方可理清所谓的“活法”。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欢愉状态中,去理解我们自己,去理解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被社会逼迫的寻找一份好的工作时,当我们被迫去喜欢上一个不喜欢的人时,当我们被圈定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的世界中。你必然会带着怨气,那么所谓的未来都是虚无。当我们陷入到哲学中的“虚无”时,首先降低的就是自我价值感,你会自卑,接下来,就是被这样的“社会情绪”一步步的逼入死角。故此,“怎么活”也就成为了“西西弗斯的神话”——怎么活?——永远也不可能有的一个结束。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作于兰州
   进入专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