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西北面的西沙國家濕地公園,遠方是明朝鄭和造艦下西洋處,現是江蘇省江陰市。
記者林克倫/攝影

城市內能有一座濕地,是上天的恩賜,位於長江口的大陸第三大島崇明島,因上海長江隧道與大橋開通,現已成上海市民的海上「綠肺」,而東端的東灘濕地更有罕見的野鳥棲息地,黑面琵鷺赴台過冬前還會在此先休息。

東灘濕地因往來崇明島交通不便與上海市政府極力保護,得以倖存至今,濕地位處長江口、黃海與東海交界處,六點五平方公里的人工濕地終年常綠,還有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灘塗植被。

休閒風氣 賞鳥好去處

漫步在東灘濕地的棧道上,兩旁蘆葦長得幾乎一個人高,徐徐海風吹來不潮不黏、十分舒適;儘管候鳥要十月底才陸續報到,但腳步聲還是驚動了長年留鳥蒼鷺,乍然飛起、換個清幽處棲息。

近年因跨長江隧道與大橋開通,加上休閒風氣興盛,成為上海民眾賞鳥感受大自然去處;前崇明台辦主任秦志超指出,從西伯利亞到澳洲、紐西蘭的候鳥,一定要在崇明休息,每年十月底到隔年一月,估計有好幾百萬隻。

崇明也是黑面琵鷺的赴台「高速公路休息站」,秦志超表示,他數年前曾接待台灣的鳥類專家,在東灘濕地守候了近一星期,當時統計出約有兩百多隻黑面琵鷺在此中途停留。

大陸東南沿海濕地大幅減少,導致候鳥種類越來越少、甚至已絕種。東灘濕地曾記錄的候鳥種類有三百多種,但秦志超指出,現每年候鳥約兩百五十多種。

留下淨土 畫濕地紅線

濕地縮小亦間接影響到周邊城市人類健康。以浙江杭州灣為例,學者曾發現,濕地面積縮小三分之一後,觀測區的鳥類數量暴增四倍;而鳥類大量群聚將提高禽流感的爆發率,讓病毒更有變異的空間,甚至傳染給人類。

鑑於濕地的重要性,大陸學者已開始呼籲,希望比照耕地畫定「濕地紅線」,為下一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崇明島因長江泥沙淤積與圍墾造田,成為一座會長大的島嶼;前崇明台辦主任秦志超指出,一九四九年時崇明島的面積六百平方公里,六十多年後,擴增一倍、達到一千兩百平方公里。為合理、合法利用這塊土地,上海市政府將崇明定位為生態農業之島,主打生態旅遊項目。

但崇明島在上海人眼裡,是個比浦東更鄉下的落後區,崇明「長年犧牲」,才讓上海城區有今日規模,否則市民吃不到綠色蔬果、喝不上水,想感受森林浴也無處去,黃浦江灘的繁華、離不開崇明。

以自來水來說,上海市政府於二○一○年在崇明島旁邊的長興島北面、臨長江中心位置,圍江建成面積七十平方公里的青草沙水庫,成為上海自來水的主要供應地之一。但島上居民卻享用不到,城鄉相對剝奪感嚴重;為解決相同戶口、不同待遇問題,當局已從水庫往北再建一條管線,讓崇明人喝上自來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