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中国古村落被破坏到了什么程度?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透露,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而且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尽管古村落被毁早已不是新闻,但每天高达100个古村落消亡,速度之快着实令人震惊。

正如冯骥才所言,“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以及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风的演变与发展的见证者,如今却面临着集体性消亡的命运,无疑是一种文化悲剧。显然,当古村落成为一个供后人凭吊的空泛而苍白的概念,或只能在影视作品中领略它的风采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陈丹青曾言,“我们的文明自信其实更多来自历史的深处。”因此,无论是放任千姿万态的古村落自行消亡,还是人为破坏古村落,无疑都是对历史文化的自我阉割,于一个民族而言更是对自身“来路”的背叛。“来路”既已忘记,“去路”又在何方?在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切割了自身文化血脉的民族,是没有多大希望可言的。

抢救和保护以古村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树立起像保护自家祖坟一样的文化自觉。保护古村落,无疑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因而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进来,尤其是需要发挥村民在古村落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但更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遗憾的是,在文化保护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非但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文化拯救的角色,反而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起了文化破坏者:要么无视古村落的文化价值,为追逐短期经济效益而摧毁之;要么缺乏有效保护措施,任由古村落自行衰败;要么出于文化保护的目的,而效果却是“好心办坏事”,最终令文物雪上加霜。

政府部门在古村落保护上乏力,对其原因,我们一般指向于政府部门“一把手”不重视。的确,在一个行政事务尚由领导说了算的体制中,领导的重视与否,无疑对文化保护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但仅有领导重视,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真正得到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的这种重视,是出于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还是仅仅出于一种搞形象政绩工程的伪文化虚荣心理。显然,衡量一个官员是否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在于其学历的高低,更不在于其官阶的大小,而是看其是否真正热爱文化,真正懂得欣赏文化并理解文化的价值与规律。

官员没文化,无疑是件可怕的事情。显然,一个不能真正理解文化、不热爱文化的官员,当然也就不会拿文化当回事儿,即便对文化表示“重视”,但很有可能因为不懂文化,而“好心办坏事”糟蹋文化。以此从再来看,领导之所以对文化保护不重视,现有的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方式,恐怕并不是主要因素,而要归咎于官员群体尤其是领导人文精神、历史情怀的丧失。

官员群体没文化,当然与我们所处的物质主义时代有关联,但说到底祸根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现今的教育本身就是反文化、无文化的。长期以来——确切些说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偏重于或只重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遗忘了人文精神。这种教育下的人,显然是不完整的,而只是“半个人的世界”(梁思成语)。以技术化理念支撑下的大学,最终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如钱理群教授所批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样,当无文化的大学培养出的无文化的精英,一批批地涌入官场这只大染缸,原有的零星的文化良心,也主动或者被动地“酱化”或被压抑,从而导致整个官场呈现没文化而日趋粗鄙的一面。于是,摧毁一座庙、一片古村落,对于很多官员而言,也就不必感到有种历史负罪感,而良心不安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