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与日本的钓鱼岛危机爆发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分别开始保钓行动,尽管都举着各自不同的旗帜,却为大陆与台湾自2008年以来相互靠近的进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空间。
发表:2012年9月27日
作者:Xulio Ríos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未经校对
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日称尖阁诸岛)危机爆发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抗议者在维权上显示出一致。在台湾、纽约市街头或其他美国城市,海峡两岸人民举着各自的旗帜,形成前所未有的和平画面,为大陆与台湾自2008年以来相互靠近的进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空间。钓鱼岛主权之争能否成为铺垫海峡两岸政治对话道路的完美契机?
虽然北京和台北在收复中国对钓鱼岛主权和反对日本当局炮制其”国有化”方面意见一致,但应对方式不同。实际上,中国大陆任由爱国主义热情高涨,甚至在中日关系紧张导致短期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不排除使用武力。台湾方面则竭力平息民愤,明确拒绝大陆作出的海峡两岸协商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提议。北京希望双方一起捍卫”民族利益”。台湾”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台北方面出于”我们的’国家政策’和自身利益”考虑,拒绝任何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提议。目前,双方在统筹台湾、香港和澳门三地保钓活动的中华保钓协会框架内开展协调活动,其他方面没有合作。
1970年、1972年和1990年,钓鱼岛问题曾将台北和东京的关系推上风口浪尖。1970年7月,台湾授权两家美国石油公司在钓鱼岛海域开展地质调查,随后试图在岛上安插自己的旗帜,或者将钓鱼岛归入台湾管辖,由国民大会议员视察钓鱼台列屿。此外1972年台湾和日本第二次危机之际掀起的”保卫钓鱼台运动”让反对国民党的微弱”台独”势力得到加强,这成为台湾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台湾在钓鱼岛争端上扮演的主要角色始终得到日本社会的尊重和理解,这是台湾与仍然铭记历史屈辱的中国大陆的主要差异。虽然台湾人民也没有忘记战争——近期掀起的日军慰安妇的争议证实了这一点——但没有中国大陆那样深刻。台北和东京关系顺畅,日本在台湾拥有不少事务所,尽管其作为侵略列强的历史在大陆引起愤怒。数字可以说明一切:2012年第一季度,前往日本的台湾游客同比增加了59%,同期赴台湾的日本游客增加了21%。台湾一开始就清楚表明,在不损害收复主权的前提下,不会让领土争端影响台湾与日本的关系。日本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台湾则是日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除旅游业外,台湾当局还关注如何捍卫钓鱼岛海域的捕鱼权,一个多世纪以前,台湾渔民就开始在此捕鱼。台湾和日本从1996年起就钓鱼岛海域的捕鱼权问题展开谈判,但经过16轮谈判之后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始终停滞在共同开发经济海域阶段。钓鱼岛海域对台湾而言非常重要,这里的捕鱼量占台湾200万吨年捕鱼总量的四分之一。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主权不可分割,资源可以共享。
三年前,台湾和日本中止了就捕鱼权的双边对话。随后发生了一起又一起拦截渔船事件。为了防止台湾和大陆在收复主权方面达成任何一致,来自日本交流协会的最新消息称,将尽早重启日本和台湾的渔业谈判。这无疑是此次危机爆发以来台湾的首次获益。日本交流协会是一个在缺乏外交认证的情况下负责双边关系的准官方机构。
2012年8月5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呼吁依据国际法原则解决钓鱼岛争端。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日本冲绳岛以西190海里处。台湾以亲民党和新党为主的反对派热切要求收复钓鱼岛,呼吁台湾当局拿出更多魄力,其中新党在8月22日提出购买钓鱼群岛”管理权”。
钓鱼岛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是美国。台北否认白宫对其施压。华盛顿向台湾表明其就钓鱼岛争端保持中立态度,在”主权归属”问题上不采取任何立场。与此同时,美国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争端的做法惹怒了北京。
马英九表示,希望美国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保持中立,如此对于解决争端比较有帮助。中国希望看到明显的倾向性,台湾则希望看到中立。9月,国民党和民进党领导人前往美国,目的是在钓鱼岛等问题上靠近华盛顿的立场。
另一方面,台北隐约表示出大陆欲要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之展开合作需要付出的代价,提高要求积极参与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商讨的声调。南中国海是另一个纷争之地。台湾控制着南沙群岛(即斯普拉特利群岛)的主要岛屿太平岛,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中国大陆形成对峙。这里一共有四处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群岛(即普拉塔斯群岛)、西沙群岛(即帕拉塞尔群岛)和中沙群岛(麦克尔斯菲尔德沙洲)。台北和北京都驳斥菲律宾近期将南中国海命名为西菲律宾海的做法。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希拉里已经开始使用后一个名称。
显然,在不损害与北京继续增进关系的前提下,台北特别重视扩展与其他相关各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和安全合作,避免搅进大陆的战略。海峡两岸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增进政治互信困难重重。两岸学术界加强交流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最佳契机,在促进海峡两岸达成和平协议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