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在钓鱼岛上的纠纷还在继续发酵。这一纠纷不仅集历史、民族情感与领土主权的敏感性于一身,而且不排除有突发转成军事摩擦的可能。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望月(Mike Mochizuki)、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理查德•萨缪尔斯(Richard Samuels)和卡内基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三位东亚安全与日本问题专家,解读了此次中日钓鱼岛风波背后的日本政治、对中日关系及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影响。

“购岛”背后的日本政治

日本野田政府称日本政府“购岛”是为了避免中日关系出现更糟的情形——即由“对华强硬派”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购岛。中国朝野上下却并不买账,认为日本“购岛”为蓄谋已久、精心策划,是野田与石原共同上演的一场政治秀。

暂不看“购岛”的后果,先就野田政府的意图来看,与石原“同谋购岛”之说在政治动机和政治可能性上缺乏逻辑支持。“在日本的政治光谱上,野田与石原分处非常不同的位置——野田中偏左,石原极偏右,”萨缪尔斯分析道,“此外,石原热切希望他的儿子石原伸晃能够赢得日本在野党自民党总裁的选举。在日本党魁选举之际,石原不顾儿子的政治前途,与当时同样面临党内选举的野田共同抛开党派、意识形态的分歧在钓鱼岛上进行合作——这实在是难合逻辑。”此外,“同谋购岛”之说也似乎高估了日本政府的决策协调能力与对外一致性。萨缪尔斯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政府都未能采取战略性的行动了。”史文也说:“基于我对日本政府运作与日本政治体系的了解,我相信野田的本意确实是避免更坏的情形,与石原‘共谋’的可能性极低。”

然而,野田好的本意并不代表其政策选择便是最佳选择;眼看中国的抗议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也不得不承认:虽有预见中国不满,但不满之程度却为他始料未及。除由政府“购岛”外,野田政府要稳定中日关系还有其他几个选择:1)先默认石原“购岛”,然后对石原可能的挑衅行为一一加以控制。2)说服私人“岛主”放弃“卖岛”,而选择与政府续订租赁契约。3)以政治压力迫使石原放弃“购岛”。这些选择要么存在风险,要么政治上实现的可能不大。野田在决定由政府出面“购岛”前有没有对这些选择一一做考虑,我们也不得而知。望月评价道:“野田政府在胡锦涛主席的严重警告下仍决定‘购岛’,实在不幸。日本政府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的政治过渡缺乏足够的敏感,反而被日本政府的预算时间表与日本国内的政治挑战所一叶障目,草率地做出决定。”“此外,日本政府虽成功地阻止了东京考察团登岛及石原主张的开发计划,但中央政府并没有刻意与石原的目标划清界限。比如,原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明确反对东京都“购岛”,却受到日本外相批评,并被召回,也难怪中国会有‘同谋购岛’之说。”可见,野田即使出于好意,也是带了侥幸心理的。史文认为,这件事的前后都贯穿着民主社会的一个通病,即中央政府在私人或地方未违法之前并不能予以羁束。日本地方能如此背离日本国家利益而行动,恐怕也是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