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宣布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的时候,很多普通人——包括我自己——产生过类似于科幻的联想:身体的各种组织的细胞在一生当中不断死亡,要靠细胞的分裂再生来维持。细胞里面的染色体在分裂的时候复制自己,保证了后代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每个染色体的末端有一段重复的DNA序列,称之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小段,分裂次数越多,端粒就变得越短,到最后端粒消耗完了,细胞再分裂的时候,没有了端粒的保护,染色体就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引发许多疾病甚至癌症,成为限制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那么,只要人们掌握了保护端粒的技术,让它在每次细胞分裂的时候少缩短一点,甚至不让它缩短,不就可以减少人类第一杀手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大大延长人的寿命了吗?

白头偕老的百岁老人(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

白头偕老的百岁老人(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

当然那只是一种愿望。即便染色体的端粒真有那么大的神通,要找到延缓端粒缩短的办法,而且不引起其他有害的后果,还要均衡地对身体各类细胞都起作用,与穿越时空、回到未来的难度差不了多少。更何况人类疾病和寿命并不只取决于细胞的再生,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

事实上,人类以至一切生物的极限寿命究竟由什么决定,仍然是科学界没有定论的课题。对动物的寿命,传统看法认为一生当中消耗的能量总和决定了生物的极限寿命。这种“理论”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亚洲大象的体重虽然很大,但是它们行动缓慢,能量消耗并不见得多,所以其寿命可以长达65岁。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自认还为有一个佐证:运动员特别是长期从事剧烈运动项目的人,比如马拉松等长跑运动员,长寿的反倒不多。

科学美国人杂志今年9月号有一篇文章,认为这些说法根据不足,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这篇文章用图解的形式,列举了从灰狼到加拉帕哥斯海龟(又称科隆群岛海龟)等多种动物和人类的生理特征与寿命的关系,说明预期最高寿命与所消耗的能量并没有线性关系。

文章所用的生理特征指标一个是体重。另一个是动物一生当中的心跳总数,以亚洲大象为基准。哺乳动物当中的灰狼,体重在25到50千克之间,只有亚洲大象的1%(亚洲大象雌性平均体重2.7吨,雄性5.4吨),但是比较他们一生当中的心跳总数,如果大象的心跳指数为1的话,灰狼为0.9,几乎相同,但是动物园的灰狼寿命只有20年,野生的更短,只有不到10年好活。

家犬和家猫与灰狼相比,好像可以说明传统看法的正确性:家犬和家猫一生当中的心跳总数都比较多,但是它们的体重远比灰狼轻,所以平均寿命都高于灰狼。日本种的柴犬,体重在8到10千克之间,心跳指数为1.6,寿命可达26年。家猫的体重更小,从2千克到10千克都有,一般的只有4到5千克,所以它们的心跳指数虽然高达2.4,但是可以活得比家犬更长,最长可以活将近40年。

但是现代人类的寿命就与上面的例子相反。人类平均体重大约为50多千克(女性)与70多千克(男性),心跳指数也远远大于家犬和家猫,可以达到4.5,但是当代最长寿的人活到了120多岁,他们一生当中所消耗的能量肯定大大超过了猫和狗。

至于说到其他生物,那么动物和植物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篇文章举了生长在美国落基山及以西地区的狐尾松(Bristlecone pine)为例,最长的树龄,按照年轮推算,达到4713年。其他资料显示,地球上有的树种树龄可以超过1万年。至于有的说树木可以活到上百万年,则迄今还没有实际证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