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石灘改建成人工沙灘一事,又成特區政府最新管治危機。今早政府又召開跨部門記招,講述政府就龍尾人工沙灘的立場,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等政府官員出席,繼續大玩語言偽術,政府的決定相當簡單——龍尾人工沙灘繼續照去,但明明是一個在天然石灘上興建人工沙灘的計劃,記招標題卻是「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由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開展一個名為「汀角+」的「保育」計劃,其他一切不變。一直爭取保留龍尾石灘的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黃志俊回應政府的「汀角+」的計劃,表示龍尾石灘與政府所謂的「汀角+」的其他地點如汀角東及紅樹木等是一個整體,不可能破壞了其中一處然後說保育另一處。對於政府指已經多年諮詢,他認為政府是「自己呃自己」,根本沒一個環團接受在龍尾填沙的方案。他認為環團能做的已經做了,龍尾的運動要進入另一階段。

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吳祖南接受訪問時表示,保育應作為先決條件,但政府於龍尾事件上一意孤行。人工沙灘會破壞生物的棲息地,生物也不是能夠隨便遷移,質疑「汀角+」的保育成效。

吳教授舉例指,遷移生物會增加原有地方的生態負擔,破壞原有地方的生物與其棲息地。例如一地只能容納100隻海星,即使強行多加50隻,亦可能只可容納100隻去生存。此外,搬動亦需要很多事前工夫,給環境足夠的適應期。人工沙灘長遠來說會對生態及水流造成影響(例如沙的流失),波及鄰近地方或SSSI的價值,吳教授認為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計劃。

又是「已經諮詢多年」

政府提出興建的「最強」理據,是已經諮詢多年及社區訴求。曾德成表示,龍尾泳灘一事自2000年起已諮詢大埔區議會,正式及非正式達70次之多(正式會議17次,其他「諮詢」形式不明)。沙田、大埔及北區一帶欠缺沙灘,有切實社區需求。康文署發言人馮程淑儀表示,全港的泳灘的使用率高,又指汀角全長3公里,人工泳灘只佔200米,泳灘的東面亦會保留部份泥灘。她表示除諮詢區議會外,亦分別在環諮會及城規會討論各2次,並通過行政長官暨行政會議及立法會財委會,認為要尊重「程序」。

問題是這個程序出現問題。

政府官員多次提到諮詢區議會,記者就此追問,康文署回應指區議會內有民選區議員及鄉事,他們均一致支持計劃,從來沒聽過反對的意見,但就沒回應有否進行民意調查。曾德成更表示早在八十年代已有人提出龍尾興建泳灘,又指環團的意見不是新意見,而是經環諮會及立法會考慮後,龍尾工程也是獲得通過。

對於這個已經進行多年的「諮詢程序」,黃志俊認為政府是「自己呃自己」,從頭到尾根本沒一個環團接受在龍尾填沙的方案。

龍尾事件反映的是,如今政府透過區議會間接式的諮詢,以及成員全是委任,公眾難以理解的商議過程的環諮會及城規會去「審議」,是一個完全失效,未能有效吸納意見的「程序」。

大埔區議員、新民主同盟成員關永業議員回應政府的「迫切社區需求」,他表示尚雖討論,但對政府強行推出人工沙灘表示不滿,認為居民不只是關心康樂設施,也關心生態,想從中取得平衡。此外,亦有汀角路的居民對交通方面擔心,因為現時假日或大時大節當地交通已頗為繁忙。

「汀角+」轉移視線

記招一開始,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便拋出一個全無方案,只有概念的「汀角+」,表示要包含汀角東、汀角紅樹木及赤門一帶作整全的保育方案。各部門又在各個技術細節重申他們的立場,環團早前在龍尾發現管海馬,漁護署表示,在香港東面的海域常有「管海馬」出現,屬中度常見的海洋生物,龍尾並非主要的生活及繁殖地。對於被指沙灘在退潮時水深不足、水質欠佳等問題,政府表示即使在潮退期間,也會有50米水深區,土木工程署表示則將會「先保育、後發展」,將有價值的生物遷移至汀角東,此外署方又會在左右兩邊興建各長100米的護沙堤,防止海沙流失。渠務署則表示很有信心污水排放工程完成後,將會大大改善水質。

龍尾並非管海馬主要繁殖地一點,黃志俊認為暫時未看到漁農署有提出證據,例如找出其他有關管海馬的記錄及繁殖地。對於海沙流失一點,他認為政府的模型未必有考慮到颱風所帶來海水及風向轉變的因素。

陸恭蕙強調「汀角+」獲得政府「最高人士」的支持,不知是指梁振英、中聯辦還是中央人民政府,她表示「汀角+」的計劃一定會落實。有記者問到政府有否評估海沙流失的情況及預計的開支,陸恭蕙回應時迅即以「汀角+」轉移視線,表示「汀角+」是一個保育計劃,當然會增加開支,卻不具體回應龍尾人工沙灘的問題。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黃志俊表示,未清楚政府「汀角+」的具體方案,但各環團肯定不接受政府繼續龍尾填沙。他認為政府在龍尾同時興建海岸教育中心及人工沙灘實在荒謬,如果海岸中心擺放海岸動物標本或相片,等於是「整死左佢擺入去」,完全不能接受。他認為政府不應破壞龍尾石灘然後提一個「汀角+」的方案,民間及環團已經提出了一個整全的龍尾海岸公園計劃。

圖片:NOW 新聞台(可參見此今早的報導

協力:Vanessa Man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