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社会贸易运动,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的?生产者、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其中? 它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公平贸易(fair trade),是二十世纪后半崛起的国际性社会运动,作为一种以消灭贫穷为目的的新型贸易关系,经过参与者50多年的努力,以及道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种类的不断扩大,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深入的发展。相对于自由贸易的概念,公平贸易提倡用贸易而非捐赠的形式消灭贫穷,重视全球贸易链条中的劳工、环保和社会公平问题,关注贫困的、弱势的生产者,确保他们获得合理的收入,从而维系和改善生计,获得发展的权利。公平贸易涉及的产品主要以工艺品和农产品为主。作为一种社会贸易运动,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的?生产者、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其中?它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本文对其进行探讨。

一、公平贸易运动的发展演变

公平贸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提倡者为了援减南方国家的极度贫困,试图通过与生产者与劳工的紧密合作,使他们经济上自给自足,缩小南北贫困差距,降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公平性。从纵向来看,公平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40—50年代。公平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国门诺派教会中负责社会服务、救济与发展的部门,分别从波多黎各、海地等贫穷村落进口一些当地的编织或木刻等手工艺品,然后分销给教友或社会人士。这样做,是协助农村的人,尤其是弱势的妇女脱贫。这只算小型、私下、善意的作法,但也是公平贸易在美国的一个倪端。门诺派教会随后,于1958年设立起工艺品专卖店。在欧洲,英国的“乐施会”(Oxfam)是其中的先驱。它早在1950年代末期,在香港协助把穷人的工艺品,通过在英国乐施会的商店销售出去。但这个时期的公平贸易除了表明捐款目的外,几乎没有别的功能。产品不外乎是手工艺品,从黄麻制品到十字绣,其中的绝大部份都在世界商店(Worldshops)销售。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70年代。真正把公平贸易拉上全球舞台是1960年代末。主要是由于北方国家社会运动及南方国家反对新帝国主义的政治运动的兴起,尤其是1968年联合国在印度德里的第二届“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中,发出了“要贸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的呼声。要求联合国协助建立公正的南北贸易关系,而不再只是北方国家获取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利益。因此,到1960年代末期,公平贸易已具备大致清楚的方向和初步的运作。倡导者多为欧美的慈善及宗教组织。这些团体在1969年,也首度成立起公平贸易商店,专售南方国家农村的工艺品。乐施会“贸易要公平“(make trade fair)的行动,也快速传播到邻近欧洲国家,一些关注南方小农脱贫的团体,也设立起“第三世界商店”进口蔗糖。1970年代,在欧洲出现大量公平贸易商店。这一时期,公平贸易达到一个小高潮,这一方面是由于欧美社会对公平买卖工艺品的需求,快速提升,异国情调的产品,为生活起居的环境添加了新意与实用。另一方面,南方国家的许多小农生产者或组织,如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然而当时这种贸易思想比较激进,它将公平贸易与传统贸易对立起来,试图通过世界商店在传统贸易所占领的主流市场之外寻找另一个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占领主流市场。这种激进的贸易思想限制了公平贸易商品市场化及广泛普及。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公平贸易与此前的公平贸易有很大的不同,它主张通过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来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即在现有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市场,而不是与主流市场对立起来,在主流市场之外来寻找市场。这便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平贸易,它有两大主要特点: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贸易组织(Alternative Trade Organization,ATO)开始大规模联盟。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uropean Fair Trade Association,EFTA)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它由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13个非传统进口组织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游说,将公平贸易的原则延生至欧洲的一般贸易实践。1989年,由47个国家150个组织形成的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Alternative Trade,IFAT)成立,它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贸易和信息交换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1997年,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airTrade Labeling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FLO)成立,它的总部设在德国柏林。FLO及其成员组织主要负责标签产品的认证,向符合公平贸易原则的生产商和进口商颁发认证标签。公平贸易组织的大量出现及融合并没有完全排挤非传统贸易世界商店存在。1998年更广泛的联合促使了FINE的诞生,它是由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国际非传统贸易基金会IFAT,欧洲世界商店网络NEWS(Network of European Workshop,NEWS)和欧洲公平贸易协会EFTA组织组成,FINE是这些组织英文名的首字母的缩写。

二是公平贸易标签(Fair Trade Label)开始出现并广泛应用。虽然公平贸易概念已经出现了50多年了,但是正式的标签策划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使用。直到第一次的公平贸易标签行动开始,公平贸易商品的销售量才真正的大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平贸易标签的出现使公平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公平贸易标签是一个总的概念,是公平贸易标识的全称,包括各种公平贸易标识,如Transfair,Max Havelaar,Fairtrade Mark。Max Havelaar是最早的公平贸易标识,1988年,芬兰的Max Havelaar基金会发起了第一个公平贸易消费者保护标签。1992年,由CAFOD、基督救济会(Christian Aid)、乐施会、Traidcraft以及世界发展运动(World Development Movement)组成的公平贸易基金会(Fairtrade Foundation)在英国成立。1994年,该基金会推出了其第一个带有公平贸易标识(FAIRTRADE Mark)的产品。为了统一公平贸易标签,1997年由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在内的欧洲13个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公平贸易组织联合组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成立,它是公平贸易标准制订和认证的主要机构。2002年,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发行了一个新的国际公平贸易标识,发行这个标签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该标签在超市货架上的识别度,便利跨境贸易,以及为进出口商简化出口程序。公平贸易标识的使用促进了公平贸易市场的扩大,除了现有市场的扩大外,新的市场也不断地开放发展起来了。2007年,公平贸易最大的市场——美国和英国市场分别增长了72%和46%。瑞典和挪威分别以166%和110%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瑞士是世界上平均消费量最高的国家,该国消费者平均花费14.25欧元买公平贸易产品。由于标签的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种类也出现了多样化,由传统的咖啡、可可、茶发展到果汁、白酒、香蕉、鲜果、干果、糖、大米、蜂蜜、花束、棉花等。2007年,果汁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两番,糖增长了两倍,香蕉增长了72%。老牌公平贸易产品咖啡依然稳定增长了19%。发展中国家的棉农见证了他们的产品——公平贸易棉花的需求一年之类增长了2倍的奇迹。

2001年,FINE对公平贸易进行了定义:公平交易是一种基于对话、透明及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贸易伙伴关系,它旨在追求国际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交易条件、确保被边缘化的劳动工人及生产者的权益(特别是南半球)为基础,致力于永续发展。在交易关系中,公平交易运动倡导支持以下一般原则与做法:为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创造机会;商业关系的透明度及可责性;生产者的能力建构;公平价格(fair 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的付款;性别平等;健康安全的劳动条件;环境保护。这是目前最权威的公平贸易定义。

二、公平贸易的运作方式

公平贸易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生产者的合理收入,改善贫困状况。在公平贸易中,预期受益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生产者,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劳动工人,他们为大型农场或种植园工作,取得劳动报酬。在实践中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与公平贸易活动的形式有所不同,一种为分散的小生产者参与形式,一种为种植园形式。

图1为小生产者形式,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将收获的咖啡、可可、香蕉等农产品出售给当地的公平贸易组织(Fair trade organization)——合作社(Co-coperative),从合作社那里得到公平贸易价格(fair price)和社会溢价(social premium)。合作社再将这些农产品卖给出口商和进口商,并从进出口商那里获得上述两项收入,出口商和进口商通过批发和零售的形式将这些产品出售给超市、专卖店、世界商店、零售商或消费者。这样,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流和收入流就以相反的方向通过非传统贸易渠道流向了各自的归属——贴有公平贸易标签的农产品从小生产者流向了发达国家市场,而公平价格和社会溢价则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流向了发展中国家。

 

图1:小生产者参与形式的公平贸易(合作社)

种植园形式与合作社形式稍有不同,劳动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不是自主的生产者,他们向大型种植园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这些种植园都参加了公平贸易组织——联合组织(Joint Body)。劳动工人为种植园工作,同时在联合组织中具有选举权——投票决定社会溢价该如何使用的权利。种植园将其产品卖给进口商或出口商,进出口商将公平贸易价格支付给种植园,并将社会溢价给联合组织。种植园付给劳动工人合理的报酬。联合社会与劳动工人共同决定社会溢价的使用。

 

图2:劳动工人参与形式的公平贸易(种植园)

由于小生产者和劳动工人是公平贸易的预期受益者,他们必须符合公平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通过认证才能成为公平贸易产品的供应者和生产者。同样,公平贸易产品的购买者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才可以进行公平贸易活动。例如,想要通过国际公平贸易标签组织(FLO)的认证,成为公平贸易咖啡的供应者,生产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小规模农场主必须参加民主组织;(2)种植园或工厂的工人拥有参加工会活动的权利,并且能够得到体面的报酬、住房,以及安全卫生的生产条件;(3)无强迫劳工和童工;(4)有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计划。而如果想要使用公平贸易标签,咖啡进口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通过购买协议从种植者组织直接购买,并且这个协议要超过一个收获周期;(2)进口商必须支付最低价格(1.26美元每磅)和溢价(0.5美元每磅);(3)进口商必须预支合同总金额的60%。

近年来,公平贸易组织的数目增长迅猛。据统计,2005年,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万生产者和劳动工人参加了公平贸易生产者认证组织。获得认证的组织从2004年的432个增加到2005年的508个,增长率为18%。通过公平贸易运动,许多贫困者摆脱了贫困。

三、公平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公平贸易运动从最开始的南北对话的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协调器,逐渐自上而下演变为一场持续的、深远的社会文化运动。尤其在公平贸易迅猛发展的十年间,更多主流商业企业加入公平贸易的动力来自于消费者的压力。与传统的主流商业体系相比较,公平贸易无疑是一种另类市场模式,它不是以单纯的利益驱动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这种姿态是理想主义的,是对自由市场秩序的冲击。回顾公平贸易的主流化进程,正是这种冲击为主流商业体系带来了新鲜空气,从英国玛莎斯宾赛超市规模化采购公平贸易产品,到星巴克的公平咖啡采购计划,我们看到主流商业体系内部的公平贸易通道,在逐渐帮助建立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

虽然公平贸易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公平贸易的实践,各种争论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歇,目前其发展仍面临的许多挑战和争议。表现在:

(一)公平贸易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自由贸易的角度来看公平贸易运动,二者之间在理念上会产生一些冲突,孰是孰非是一个很值得充分讨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推广公平贸易的目的和精神是不错的,但是论其目的和结果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现实看,目前的国际贸易关系的确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一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补贴,日美一些大的企业,还在人为地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或是压低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从这个角度看,公平贸易坚持为农民保证最低价格水平是合理的,但是这样做的确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规则——价格应该是供给和需求增减变化的信号。从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信号系统到最低地板价格的转变是与主流经济原则背道而驰的。这种不公平,是否应该用另一种不公平来纠正?公平贸易的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自由贸易的产品价格,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另外一种不公平。二是消费者即使是出于一种扶贫的意愿,或是慈善的意愿来购买这种产品,它仍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市场价格产品,高于市场价格,也是一种扭曲。 如果说农业补贴是一个扭曲的自由贸易、扭曲的市场价格,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公平贸易,就是用另外一种对市场价格的扭曲来改变这样一种扭曲,这两种扭曲中和起来对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

(二)公平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际改善农民的生活?

南方国家的中小生产者由于参与了公平贸易,获得了与以往任何扶助方式均不相同的能力建设平台。如南方国家的许多生产者合作社,农民利用从公平贸易中获得的社区发展基金,组织技术培训,改建社区基础设施,并进行市场能力建设。而对南方国家的诸多生产国而言,以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加及生产者的综合能力提升为基础,公平贸易成为其地区经济一体化,及国内市场建设的重要工具。但是现行体制下公平贸易对发展的潜在贡献程度仍然存在着争论,包括受益人群、受益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公平贸易对合作社的供应量的限制制约了企业参与公平贸易的可能性。早期研究表明,在某些案例中,公平贸易的受益程度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并且有时候农民根本就不清楚公平贸易是如何运作或合作社是如何由分配公平贸易收入的。例如大多数咖啡是在大的种植园生产出来的,许多无地工人为种植园工作,这些无地工人的状况比那些有地的小生产者差得多。目前,公平贸易潜在地为那些没有获得认证的种植者创造了一个拥有和缺失(haves and have-not)的情形。如果大型农场有资格获得公平贸易认证,那么更多的农民将会受益,并且企业的参与度会极大的放开。但是,这与公平贸易运动的核心原则和发展历程是相违背的,并且不会轻易地被倡导者所容许,他们都是将公平贸易与合作社紧紧联系起来的。另外,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业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变化(不像工业制成品如汽车、计算机和照相机),它的附加值很低,这就使得在总体价格上很难为生产者增加新的价值。所以公平贸易的多大程度上能够实质性地改变农民的生活,目前仍然存在疑问。

(三)公平贸易是否能成为主流贸易?

虽然公平贸易过去十年内发展迅速,而且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日用品,如咖啡之类,公平贸易产品可说是升势凌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咖啡专门店的兴起。像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店连锁集团在所有发达国家中都有长足的发展,他们对咖啡豆的总采购额由1996年的2%增加到2007年的40%,而这些咖啡店由于利润丰厚,较能付出相对较高的价钱来购置咖啡豆,为公平贸易咖啡提供了一个突破的空间。在英国,专门出售公平贸易产品的Caf  Direct已成为英国第五大咖啡贸易商。但是公平贸易产品现在占有关产品市场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是基尼市场,如何进入主流市场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 Farnworth C, Goodman M, Suma N, et al. Growing ethical networks : the fair trade market for raw and proces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five parts), with associated case studies o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DR. 2008: 1-44.

2 Jaenichen T S S. The fair trade idea: towards an economics of social labels. J consum policy. 2007, 2007(30): 201-217.

3 Maggie Burns M B. Approaches to ethical trade: impact and lessons learned. Natural Resources and Ethical Trade Programme (NRET). 2000: 1-30.

4 Mick B. Ethical trade: A re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issues. Third World Quarterly. 1999, 20(4): 753-770.

5 O’rourke D. Multi-stakeholder regulation: Privatizing or socializing global labor standards?. WORLD DEVELOPMENT. 2006, 34(5): 899-918.

6 Raynolds L T. Forging new consumer/ producer links in fair trade coffee networksJ. Sociologia Ruralis. 2002, 42: 404-424.

7 Renard M. Fair trade: quality, market and convention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1): 87-96.

8 Richard D, Richard H. An inform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ethical trade and self-regulationJ. Inf. Technol. Dev. 2003, 10 (2): 123-138.

9 Barrientos S. Globalization and ethical trade: 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12(4): 559-570.

 

(曲如晓,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系主任。赵方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硕士,现任北京中期交易服务中心高级分析师。原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GJJH200901010&dbcode=CJFQ&dbname=CJFD2009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