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像是把利刃,不仅划伤小农,也穿刺到其下帮农的女工、失学的童工。他们迫于生活,只能领着远低于合理标准的微薄工资,在烈日下挥汗不止地帮跨国大企业,摘取一颗颗艳红如血的咖啡樱桃。”

一切得从11年前说起!

11年前发生在巴西的两场大霜害,使得中南美洲、非洲的咖啡贫农们,整整苦撑了近10年的寒冬!

1994年,巴西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同年,国内遭遇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霜害,使得当年的咖啡产量锐降超过30%。而巴西是世界上咖啡的最大产出国,市场供需立刻失衡,在预期心理及期货掮商的炒作下,咖啡豆的价格立刻从每吨约1000美元上下,暴涨到2400美元一吨。

全球前四大咖啡经销商:Nestle(雀巢)、Procter & Gamble、Sara Lee及Kraft(产品为马克斯韦尔咖啡),因为采取避险措施,先行购入长期的咖啡期货合约,受创不深,至于其他中小型的咖啡培炒商几乎全都不堪亏损,自动从市场上消失。这四大咖啡商,因而接收了更大区块的市占率,其中除了Nestle是瑞商外,其余都是美国公司,而美国又是世界上咖啡的最大进口国。或许你不知道,咖啡是仅次于石油,全球期货市场第二热络的交易商品,经济产值每年高达2兆5000亿台币(约5300亿人民币)以上。

咖啡生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投机的期货合约。

把镜头从南半球拉到北半球的中南半岛。

1993年2月,美国正式对越南解除禁运,越美随即于1994年建交,美国同时宣布对越南进口的货物采取一拖拉库的优惠措施。

因着居高不下的咖啡价格,加上越南便宜的土地、廉价的劳工、适宜的气候,马上吸引一堆投机的咖啡商人前进越南抢种咖啡,同时世界银行也巨额贷款给越南政府。后者推动农业改革的种种政策之一,就是鼓励种植当时正好价的经济作物——咖啡。

在种种有利因素的加成作用下,1994年越南种植咖啡面积仅约为15万公顷,但到了1999年已经暴增到50万公顷。

一般而言,咖啡树生长2-3年后就会结果实,4-5年就可供采摘,之后,每棵树每年可产出约一磅的咖啡豆。

大规模抢种的结果,使得越南在1999年(就是1994年种的那批刚好开始收成)立刻一跃超越哥伦比亚,成为咖啡第二产出国。平白多出一堆产量,这在需求不变的情形下,当然造成咖啡的价格不断下滑。

不只供需失衡的问题,这事大家炒作得厉害。投机的咖啡期货市场里,一堆秃鹰早就咬住这块肥肉,扯红了眼!

到了1999年底,一吨咖啡生豆的国际价格,已经降到1300美元左右。前面讲的咖啡四大公司几乎全跑来越南买便宜的豆子,同时还操作两手策略,藉此压低中南美洲、非洲等传统咖啡产出国的生豆收购价格。

不可否认的,经过1994年的大洗盘,咖啡交易完完全全是个买方市场!

你或许会质疑他们为何能如此操纵价格?

因为这四大企业,每年几乎买走了全球近二分之一的咖啡生豆量。而中南美洲、非洲的咖啡产出国连年政经情势不稳(加上台湾又放弃了金援外交),一堆都是外债压顶抬不起头,加上咖啡有鲜度期限不能积仓缓销,因此,不得不向他们开出的不合理价格低头。

悲剧还没真正发生。2000年时气候大好,各咖啡产出国产量大增,咖啡价格更是一口气被砍到600多美元一吨.,2001年至今更降到500美元一吨上下(NYBOT Robusta期货价格),一口气腰斩一半以上,成为30年来最低的价格,远低于600美元一吨的生产成本。

2002年,中南美洲约有100万咖啡从业人口因此失业,无数家庭随之陷入困境。

越南的咖啡小农因此赚到钱了吗?

据闻,咖啡从生产者手中的生豆,到消费者手中的咖啡饮料,中间约莫有150次以上的转手。

越南的咖啡小农,2002年价格回升时,每公斤的咖啡生豆也仅能卖40分美元左右(不到13两新台币,换算成一公吨只能卖到400美元,而当年的Robusta期货价格约在800美元一吨上下)。

你知道一公斤的咖啡可以冲出多少杯咖啡吗?

150杯左右,以一杯最便宜的价格35元计算,在台湾就可以卖得超过5,200元台币,惶论欧美等物价水平更高的地区。(1公斤可卖得5200元,越南小农却只拿到13元)

5200÷13=400,超过400倍的中间利润,究竟是谁赚走了?(举个你比较熟悉的例子,产地的菠萝1斤收购价约6元,你能想象市场上出现1斤2400元的菠萝吗?)

1994年到2002年,咖啡的价格整整从高峰期的每公吨2400美元直直落到500美元。你可以回想一下从1994年到2002间,你喝的咖啡,有变得比较便宜吗?别的我不说,星巴克就没降过价。

虽然这两三年咖啡的价格已温和回升,2004年底甚至还有一波大涨幅,但多数的咖啡小农早就不堪亏损,2001年就都把咖啡树给砍了,换作果树或玉米。

榖贱伤农,像是把利刃,不仅划伤小农,也穿刺到其下帮农的女工、失学的童工。他们迫于生活,只能领着远低于合理标准的微薄工资,在烈日下挥汗不止地帮跨国大企业,摘取一颗颗艳红如血的咖啡樱桃。

小农收入减少,只好多辟土地种更多的咖啡树,咖啡产量自然不断攀升,供多于需,单位价格当然不断下滑。小农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再种更多的咖啡树……更多的农地,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加上平均家庭收入减少,童工的年龄也随之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学在家帮忙农事……

这是结构性的恶性循环,从1997年就在中南美洲、非洲等咖啡产地不断上演迄今。

每天,你在星巴克喝的咖啡、用热水冲开的3合1咖啡、拉开拉环仰头一口饮下的罐装咖啡里,都参杂了地球彼端某个家庭的心酸血泪。

这世界有个神奇的机制,当大多数的人都盲目的时候,总会有人张开清明的眼睛。

英国最大的NPO“牛津乐施会”(The 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简称Oxfam),1942年创立于英国,其宗旨是人道援助全球饥荒贫穷地区。

Oxfam在2002年的“Mugged: Poverty in your Coffee Cup”(咖啡杯中的贫穷)年度报告中,首度痛批以Nestle为首的全球四大咖啡经销企业,只顾赚取高额的利润,剥削贫国的2500万名咖啡小农,造成千万计的家庭陷入赤贫,无数的小孩失学。

Oxfam随后并沉痛地期许消费大众,能够善用“消费力量”,抵制四大咖啡经销商及美商星巴克咖啡,不要买那些“制造贫穷、用低于生活所需的劳资剥削小农及童工、使用有害杀虫剂等不公平交易手段贩卖的咖啡”(公共传媒则多把矛头指向星巴克咖啡,谁叫他们不断发表亮眼的获利数字,刺痛英国人的心)。

Oxfam于是发起“咖啡公平交易运动”,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印度尼西亚等咖啡产出国当地成立的“咖啡公平交易合作社”共同推动,自当地直接进口在公平交易环境下采购的咖啡豆,强调“产地到杯”(field-to-cup),减少中间剥削,并呼吁人们不要购买没有“公平交易卷标”的农产品。

这个运动在英国引起相当大的回响。

2003年英国Oxfam的“公平交易”咖啡豆,总共卖出了2083公吨,使得与之合作的中南美洲、非洲的“咖啡公平交易合作社”累积了相当的资金。

据BBC的报导,2004年Oxfam更在执行长Chris Coe主导下,决定进军英国连锁咖啡店市场,成立名为“Progreso”的咖啡连锁店。各地的“咖啡公平交易合作社”以其自有资金投资,占有“Progreso”25%的股份(Oxfam拥有50%,以便维持主导权),将与 Starbucks与Costa等大型咖啡连锁企业短兵相接、直接竞争,在销售端为生产者争取更大的利润,预计在2004年底开3家,2007年要扩展到全英国20家的规模(截自目前为止已经开了4家)。

尽管许多专家认为Oxfam过于乐观,但Chris Coe认为,他们开店的重点不在直接与这些跨国企业对抗,他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不同的选择,让消费者有机会展现他们的良知,给这些咖啡大企业一些警示。

瑞商雀巢Nestle在2002年Oxfam的报告见报后,随即在2003年作出响应,同意将从供应端着手改善,减少层层转购,将采购利润直接回馈到底层的供应者,并在2003年也开始贩卖“公平交易”咖啡豆。Kraft、Procter & Gamble也在2004年跟进开始卖“公平交易”咖啡豆,算是给了个简单的交代。

至于因为见店率高,而成为众矢之的星巴克咖啡(Starbucks),在舆论压力及单店营收明显短少下,也在2003年跟进在店内贩卖“公平交易”咖啡豆。并在2004年提供资金与技术,与大名鼎鼎的“美国国际开发总署”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简称USAID)及联合国的“国际保育组织”(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CI)一起推动一个名为“咖啡保育联盟”(Conservation Coffee Alliance,简称CCA)的计划。

这其实不过是星巴克搞的小把戏。

“咖啡保育联盟”(CCA)的主要目的,据说不仅仅是在改善咖啡小农的生计,更进一步要确保环境的保育。初步先在墨西哥、哥斯达黎加与巴拿马进行相关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透过保证收购价格、提供贷款及技术援助的方式,推动有机保育种植,要求咖啡小农依循农地土壤保育、减少化学肥料及杀虫剂、作物轮作多样适时休耕等绿色耕作形态。

据星巴克的官方说法,至2004年底,他们已投入270万美元(120万加150万,这其实是3年的总经费!)及提供250万美元的低利贷款以推动此计划,并对参与“咖啡保育计划”的生产者,以远高于市价60%-200%的价格收购其有机栽培的咖啡生豆,来证明他们是玩真的。

三年不到三百万美金,好笑,还是三个单位分摊出的(USAID 、 CI 和Starbucks)。

星巴克今年2005年光刚发布的第3季盈余就已经超过1亿2000万美金,270万这点钱连零头都算不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诚意可言,我认为这纯粹只是可鄙的营销化妆手法。 最可耻的是,那些高价收购的有机咖啡豆,在美国国内也是以高出一般咖啡豆价格的60%-200%在其店内贩卖,说到底还是消费者帮星巴克出了钱作了人情。

可怜的美国人还沾沾自喜他们的星巴克是绿色模范企业!

“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在英国算是相当成功,不仅建立了良善的事业,还是个有趣的社会实验!

整个“公平交易运动”其实是建立在所谓的良知消费(Ethical Consumerism)上,我看见消费力量违背经济的理性、却顺从良知地主导了一些改变,最初是Oxfam以其持续人道关怀的立场,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良知(道德感),驱使他们用消费选择的权力,表达出他们对企业剥削咖啡贫农这事的评断。

市场供需后面那只看不见的大手,竟然没有去夹那孤立无援的贫农娃娃,这有点诡异是吧?“人道关怀”约制了人的贪念,让人们愿意牺牲少许的金钱,成就一个想法。

已经失意许久的马克思(Karl Marx)曾经认为,人类巨大的理性,终究能控制市场那只看不见的大手,让劳动的价值公平地分配。这样的理想,竟意外的在21世纪的英国演出半套。

说半套是有原因的。

即使面对着“人道关怀和道德良知”的大纛,我仍不禁想举手发问,如果说过去因着中间商150次以上的转手,从中剥削走巨额的利润,如今从“产地到杯”(field-to-cup),怎么反而卖得还比较贵?或是一样贵?

若真说要公平分配利润,应该要有部份回归到消费者这端吧!如此,不是更能提供持续消费的诱因。

利润一丁点都不分配给消费者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完全真实回归到生产者吗?还是因为矫枉必须过正,否则无以竟其功吗?不管基于何理由,结论是必须惩罚消费者,要他们从口袋多拿出点钱买这些贴有“公平交易卷标”的良心作物。

想当然耳,当地的咖啡产销合作社理所当然会取走经手的利润,会不会到最后,我们的美意,结果反而是扶植起这些土财团,将剥削贫农的权柄交到他们的手上。

这些开发中国家的民间组织,自律能力会比跨国企业好吗?我们更能够监督到他们的交易进行吗?

让不纯正的产出者(是合作社而非小农本身)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就能解决剥削的问题吗?还是只是提供机会,让他们串连成新的剥削链,更容易与当地不清廉政府结合成新剥削阶层,Oxfam的人道关怀能有效防堵这些可能吗?

关于这点,我是悲观的。

众所皆知整个《公平交易认证组织》(Fair trade Labeling Organizations,简称FLO)

不只是针对咖啡一项作物,还包括茶、香蕉、蜂蜜、橙子、玉米等。这个运动是在1997年4月主要由Oxfam、CAFOD、Christian Aid、New Consumer、Tradecraft,还有全球发展运动组织(World Development Movement,简称WDM),总共6个NPO发起的。为何Oxfam力倡要开咖啡连锁店“Progreso”的时候,大伙全闪了,只剩他一家独撑大旗。其他NPO不再为“Progreso”背书,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商业化过深”。虽然Oxfam信誓旦旦他们不会展店过多,大多数的销售点会与现有的书店、唱片行异业结盟,采复合式经营,但开店总要雇用员工吧!总要将本求利吧!

募款是一回事,大规模开店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Oxfam本身还执握着认证的权利,我以为“追求利润导向”的商业模式终将与公益团体公正验证的角色相冲突!

果不其然,据悉Nestle、Kraft及星巴克都已经决定在2005年,推出各自验证的新品牌公平交易咖啡,其中星巴克的新验证名称为“咖啡与咖啡农平等”验证(Coffee and Farmer Equity,简称CAFE),大有你Oxfam可以自己验证、自己卖咖啡,我们为何不行的意味,这样下去,全世界的咖啡可能在一夕之间全都变成公平交易咖啡,全都是良知咖啡,所有的咖啡小农一夕之间全都欢欣鼓舞了起来!

真是见鬼了。

当雀巢跟星巴克也都开始卖“公平交易咖啡豆”时,Oxfam也卖,他们卖得贵,Oxfam也不便宜,他们用这个赚钱,Oxfam也用这个赚钱。眼前的情形是,虽然我知道两者都在赚我的钱,而我总是用良心去选择Oxfam,我愿意把钱给他们赚。

这样莫名热情的良知会不会跟石油一样有一天终将耗尽,时间一久消费者也会有天突然梦醒觉悟说,都让你们拿回利润这么久了,怎么每一个人都还是苦哈哈的,小孩也都还要上田帮工……

在这个运动中,搞Marketing的人最高兴,因为他们发现“人道关怀”也许将成为新世纪最大的卖点,谁能将“人道关怀”包装得漂亮,将市场供需双方可容忍的牺牲额度推到边际,并形式上引向公平正义的实现。 谁就能掌握营销的权柄,随心所欲地操控那只巨手!

至于像前面说的星巴克大爷那种百牛施舍一根毛,不情不愿的包装公关手法,只是个笑话罢了!

几个月前,我在台中欧舍咖啡(我买豆子的首选)美娟的推荐下,买了支“秘鲁薇拉力卡高山庄园豆”(Peru Villa Rica estate Gourmet),是产于秘鲁恰恰玛悠山区(Chanchamayo)的Typica老种,强调是有机栽培,直觉以为有机的东西应该较贵,没想到价格竟出乎我意料的便宜,1磅烘好的熟豆只卖300元,300元!几乎是其他精品庄园豆半磅的价格。

我驽钝至极,一时间竟苦思不解其中奥妙。

问了之后才明白,秘鲁咖啡豆之所以采用有机栽种,完全不是因为我们熟识的保育目的、市场健康取向,只是因为秘鲁的农民太穷了,根本就没钱买肥料、农药来用,只能放任咖啡树自然生长,偶尔用些天然堆肥。常常还因为实在太穷了,买不起骡子背送到山下卖掉,咖啡樱桃收成日晒磨皮成豆后,只能放在仓库角落等人来买,运气好卖掉才有钱,运气不好,就只能堆到咖啡树下当肥料。

回来,冲着新鲜的豆子,啜饮着上扬的果实香气、明亮的酸甜味,我上网survey看到了Oxfam的“公平交易计划”,虽然稍微乱入了一下,但还是真心希望这是个能永续发展的计划。岛内少看到相关资料,特地胡诌了这篇,让那些相信世界会更美好的人,能多个想念。

 

后记:几天前,我嘴馋又跟美娟买了一支萨尔瓦多(El Salvador)今年“Q-auction”第3名的“Las Victorias庄园”波旁亚种豆(Bourbon Arabica),因烘培的问题,现在寄回去欧舍处理中,等改天冲煮时深吸到直冲脑门的柑橘香气时,再来写篇关于著名的美国胡萝卜组织“国际开发总署”(USAID)与咖啡“Q-auction”计划间爱欲纠葛的故事,如果觉得这些太无趣,还请响应出个声,我就乖乖闭上嘴,惦惦喝我的咖啡去。

 

补充:关于Ethical Consumerism我翻译成“良知消费运动”,可大部分都翻成“伦理消费运动”,这部分我就不更动了。呵,比较起来拙文显然识见狭隘许多,大家都谈全球化、谈生产关系,而我只是尝试去梳理出一个历史脉络,专业、深度不足还请别太苛求。

公平交易运动可以说是肇始咖啡价格大跌,使得小农的生计陷入困境,才由NPO/NGO等团体发起再扩及其他的作物,但其实咖啡的暴涨暴跌不是因为近来的全球化加剧才开始的,这是一场漫长又没人关心的富国对穷国的掠夺战争。

咖啡期货的暴涨暴跌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常态,1917-1918年间甚至还发生过在几个月内暴涨4倍,随后又跌到起涨前一半不到的价钱!总的来说,跌幅常常是深又长,涨幅总是短又高,史上几次大跌,价格回升都十分缓慢,那是因为几个咖啡产出国共同协议减产、减少输出后,总是会有人偷偷倒货(这次是越南),跌的时间一长,小农就只能等着背上更多的负债、等着破产。至于涨的时候,因为咖啡在欧美几乎是民生必需品,一涨前五大进口国(美、德、日、法、义)就开始机机歪歪,所以大多是来几个突峰(大多数是因为气候产量锐减)就又下去了,农民根本没机会赚到,都是掮商及期货投机客赚走了。

 

(Heuss wu,乐多博主。原文链接:http://blog.roodo.com/heuss/archives/414882.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