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伦在线 

十八大与薄熙来事件一样,再次证明了优质的西方媒体的胜利。BBC、FT、《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和路透社等,一路报道下来,步步为营,几乎都预测出了常委名单,尤其是《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版本是全对。而中央电视台特邀评论员杨禹先生,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对这红色大屏幕讲解了近四个小时,始终没说出来出了习李之外,第三人是谁,这就是功力。

因此值得祝贺的是,中国政治终于在西方市场率先实现了透明化,这符合多年来出口货质量高于国内消费品的客观规律。即使如此,西方市场还是怨言太多,觉得made in China还有水货。面对这最终的结果,身处海外的笔者,已经深感庆幸,有一种免遭新闻地沟油之灾的恩宠。对于某类海外读者来说,在这场洗牌中,右派,所谓的“改革派”出局,并非是令人震惊消息,可能是接受的信息与国内有所不同。

就在两个多月前,接受《星岛日报》采访,笔者提到在这次十八大中,相对年轻和提倡改革的比较难有上升空间,后来发来的稿件中,并没有提到这个观点。今天新一任政治局常委出炉,这两个因素都体现了。

在内政上,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具体而微的部分,所谓教育、医疗和保险的改革,早在十多年前已经铺开,现在进入是技术含量日高的攻坚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重弹价值观主导的高调,并非是一个讨喜的表现,因为反反复复停留在前戏之争,要不要改革,搞“顶层设计”,不仅仅是理论准备不足,而是政治经验和居心问题了。

对外而言,中国面临的压力,在未来将是超过小布什时代,这点却常常为人所忽略。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直接把国际问题送到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笔者曾经在BBC主办的一次讨论会中,提出“为什么非要把中国和美国放到一起?”由于现场讨论关系,观点没有展开。本意是中国仅仅还是一个地区大国,能够在美国的势力所不能覆盖的非洲稍微有些突破,过早地与美国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是没有必要,而且极其危险的。中美共主,完全是旁人围观起哄,非要把两个街坊男女,要搞成一对夫妻,还集体参观洞房。所以,对于这种软绵绵的外交小资之爱,要抬出一位金日成大学毕业的领导人,压压煞气,显示一下随时受不了的战斗精神。这大概体现了中共“宁左勿右”的祖训。

在新一轮的见面会上,习近平的讲话,受到大陆媒体追捧,因为提到“人民”次数增多,文风相对接地气。这也许与习近平个人的风格有关,也是他一直强调文风的体现。这一届政治局常委,都有知青经历,有金日成大学,有高丽的南方人,没有子女担忧的中纪委书记,答应公开收入的太子党老大哥,戏不会比过去少。最难的是,要把“没有改革派”的改革戏,给演下去。不过,这也是中共拿手戏,毕竟“打左灯右行”的辩证手法,搞了三十年,现在趁着还有油,可以继续开一程,到下一站再说。

http://talktone.org.uk/?q=node/23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