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早几百年前,就有诗人替今日官员指了一条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明路”。各地近年蜂起“抢”古人,“占”名人,就是想把史上书上的人物拉到本地去当“故人”,充招牌,振兴旅游,就连那个淫名“留史”的潘金莲也不放过,你弄故居,我搞行宫,再不行就整张与西门庆寻欢作乐过的淫床来挖眼球。凡此种种,无不是受刘禹锡的启发。当下的官儿,要想在旅游业上有所作为,还真得要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行。

看来,仕路欲迁,还得文化先行。

山西灵石也有一座没仙山。没仙,自然就套不上刘禹锡的“仙人指路”,迄今只能无名无气。没仙到也罢了,这山偏还整了个再叫上八百年也叫不响的名字——“石膏山”,弄得今人从不知世有此山。

石膏山!啥叫石膏山?是不是咱灵石啥也不多,就石膏多?!咱灵石是“中国石膏第一乡”了?!满山都是石膏,就待游客跌折腿?!折了就地打石膏,省了跑医院?!这还像话嘛?!游客来了,还不闻名尽逃!!哪日视察之余,领导要劳逸结合爬爬山,咱的石膏山拉得出来吗?咱是可以把一山顶五岳的安徽黄山物流过来,但是,咱虽物流得,上级领导日理万机哪逗留得了?!

摊上这么一座山,还不要倒霉八辈子!!!

灵石县前县委书记杨洪就对石膏山名大为不满,“龙颜一怒”,美了山名,“仕高山”。,寓意“凡到仕高山者,无官可以入仕,居位可以升迁”。这名字号,求仕得仕,求官得官,寓意涉政又及业,且深又远,从此山有灵,游人有求必灵,游玩之余还可求山灵显灵,佑保仕途顺溜,何乐不游。长此以往,灵石旅游业也就高枕无忧了。

县委书记亲自构酝的“美名”,再百般不乐意,石膏山也只得从此改名换姓随了书记的愿。可是,俗不可耐就是俗不可耐。从今年四月到现在,县委书记亲美其名的“仕高山”还是没能叫响灵石以外。石膏山还是那座百年寂寞的无名山,默默承受着不堪其重的俗不可耐。要不是杨洪贪污案发入了狱,世人恐怕迄今仍不知山西有灵石,灵石也有山。

石膏山之名始自汉唐,盛于明清。后人一直沿袭使用汉唐“乳名”,实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尊重。此石膏,非彼石膏。山名里的“石膏”并不是一种矿物质,而是取意“膏者,神之液也”,乃指石中流出之乳白汁水,遇空气凝而成钟乳石者。“膏”字多义,知其俗不知其雅,反命去雅而俗名之,官员此举简直就是焚琴煮鹤!

“仕高山”之名不仅暴露官员文化审美的贼“二”,它还推扬了与普世价值格格不入的官本位思想。山就是山,再高再峻也只是一座简单的大自然造化物,原本就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复杂主义,也不需要。官员别有用心去另“美”其名,不过徒使自己贻笑后人。

山还是那山,人却不再是“那人”了。从其强令改换的山名,大约可知这个杨洪原本是渴盼自己仕途再上一层楼的,哪知道在山名更换一个多月后,他的仕途却“坠了楼”。

官员仕途的“乾坤”,是由从官动机与目的决定的。动机纯,乾坤顺;目的坏,乾坤败。一个满脑子都是官本位主义的官员,再灵的仙山也保佑不了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但愿天下官员都能从中悟出为官之道来:不以室陋,不以食粗,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官得其道,民得其生。

2012-11-8 老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