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毅:国际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


进入专题
经济环境 经济转型   
全毅  

  
  摘要: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举步维艰,美国开始从全球化转向推动区域化,并高唱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论调,泡沫经济时期制造业和创新长期被忽视,主权债务危机仍将继续,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将加剧贸易摩擦等,都使世界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治转型的步伐。
  关键词:国际环境 经济转型 制度变革
  
  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1. 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陷入困境
  我们过去十年经济发展可以说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但现在全球化进程正在放缓。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境。始于2001年11 月的WTO“多哈谈判”回合,原定于2005 年1 月1日结束,但迄今“多哈回合”毫无进展,谈判陷入困境。其实,中国与美国关于工业品的关税减让已经达成了一致。“多哈回合”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保障措施问题,以及贸易与环境问题,美国和印度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推动前十年中国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轮子是否还能顺利运转,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其次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每当国际经济出现危机或增长放缓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都是非常显著的。据世界银行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17 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基本上都采取补贴等较隐蔽的方式,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取提高关税、贸易禁令等传统做法。特别是贸易救济措施被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因此,美国和欧洲推出新的所谓公平竞争政策,把它叫做竞争中性,并力图将其推荐为国际的准则。2010年9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汇率改革法案,美国可以依法制裁汇率操纵国。研究发现,如果美国动用这项法律,未来几年,中国将失去1224万人的就业机会,而美国也会失去181 万人的就业。这是两败具伤的游戏。这些趋势无疑会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增加。
  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举步维艰
  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本位制度) 形成于1976 年的牙买加协议。美国持续高企的“双胞胎赤字”( 国际贸易赤字和政府财政赤字) 使其货币稳定成为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维护美元本位的代价越来越大,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目前关于改革问题实际上形成对立的观点:美国学者认为,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而欧洲及亚洲国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是非常高的。今后十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会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亚洲货币单位的合作,以及SDR( 特别提款权) 的改革是否会取得某些进展或突破?现在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已经使得亚洲国家不堪重负。但我们也要看到美国维持美元体系的力量仍然是非常强大的,短期内要用某种货币取代美元也是不可能的。
  4. 美国从全球化转向推动区域化
  过去,美国一直是全球化进程推动的主导力量。但是从2009 年开始美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开始高调推动具有排他性的TPP(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美国为什么转变战略? 美国认为它推动了全球化,最后收益最大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国,因为全球化规则已经不是由它主导制定了。美国推动TPP 有两个根本目的:第一是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分享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进而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最担心出现中国主导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出现像欧盟那样与之抗衡的地区力量。第二,推动排他性的太平洋集团,重新掌握地区乃至全球治理的主导权。美国推动TPP是要打造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区。所谓高标准、高质量就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和方式来建立起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新模式。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农业政策和服务业开放都要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这个TPP很大程度上从太平洋地区、太平洋集团治理的角度,有可能为未来全球治理提供一种新的范式。当美国从2009 年主导TPP的时候,中国要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合作,发展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实际上都面临非常大的困难。这对中国的周边环境形成很大挑战!
  5. 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
  全球经济失衡就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的现象。20 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重大改变,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并且主要聚焦在美国和东亚地区。东亚与美国经济失衡与摩擦成为20世纪6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关系的热点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更加严重了,而且聚焦于中国与美国之间。进入21世纪中美经济失衡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焦点。美国经济安全与评估委员会在2009 年做了一个报告:基本观点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全球经济失衡,而在全球经济失衡责任的承担上,中国人与美国人应各自承担一半。也就是说中国要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2010年它的报告就指出: 中国操纵货币是导致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它损害了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如果中国货币升值到位,美国将增加225万个工作岗位。那么,如何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美国人认为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人民币要进行升值,而美国则要进行储蓄、要再工业化。这个调整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所以是长期影响中国发展的变化趋势。
  6. 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近年来南海问题突然升温,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其背景就是美国2009 年重返东亚战略的推行。为什么美国要重返东亚?美国是否会像当年围堵前苏联一样围堵中国?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衰弱,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首要的战略目标。消灭本•拉登后,中美共同的战略利益逐渐缩小,美国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任何得分都是美国所失,出现所谓的零和博弈。反恐战争取得胜利后,美国将安全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是造成目前中国南海地区紧张的直接原因。2010年中国宣布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以及天安舰事件和钓鱼岛渔船事件后,美国利用东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加紧重返东亚,增加澳大利亚永久驻军和制定海空一体化战略,其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在经济上美国强力推行TPP,以破解中国试图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最近,日本野田政府宣布“太平洋宪章”战略,取代其前任领导人的东亚共同体战略。中国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东盟国家也集体倒向了美国,这让中国政府有点措手不及。东亚的战略形势以及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从共享增长演变为大国博弈的不合作局面。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否提前终结?
  
  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
  
  1. 美国与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延烧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的债务大国。美国长期以来拥有严重的“双胞胎赤字”,雄辩地说明美国经济的虚弱体制。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以来,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动用财政刺激措施,财政赤字不断突破国会允许的上限。2011 年5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就提高国债上限( 14. 29 亿美元) 争论不休,几乎引发债务危机。虽然2011 年8 月2日两党达成增持国债上限的协议,暂时避免了债务危机的爆发,但美国标准普尔将美国政府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为AA + ,从而引起美国股市大跌。2011年美国政府债务自二战以来首次超过GDP总值,负债率突破100%。债务上限还可能被突破,虽然不至于发生债务危机,但美国主权债务评级被降低,使得美国的融资成本上升。美国依靠财政刺激经济复苏的步伐受到限制。因此,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为推行再工业化政策,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这必将影响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美元的贬值将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作为债权国的东亚地区造成巨大损失。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已经成为影响国际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从2009 年年底希腊引爆到2010年扩散到爱尔兰,然后影响到西班牙、葡萄牙,继而蔓延到意大利。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盟国家的金融业遭到重创。伴随危机的不断深化,欧元区生存前景开始遭到质疑,欧盟内部成员国对经济货币联盟的改革方向意见分歧加剧(而法德内部要求回到本国货币的民意已经超过50%),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不进则退的重大抉择,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潜在破坏性影响也进一步凸显。欧盟债务危机短期内无法解决,主要原因是欧盟目前解决债务危机的思路和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欧盟内部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平衡。2011年底欧盟达成财政联盟协定,德国试图将莱因模式推广到欧盟,恢复世界对欧元区的信心。但严格的财政纪律和紧缩政策会延缓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程,使衰退变得矿日持久。
  满目疮痍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复苏渺茫。日本在经历2011 年“3•11”地震海啸灾难之后,经济元气大伤。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实际上经历了失去的20年。日本经济始终萎靡不振,但金融体制没有崩溃,经济体系没有瓦解,其实也是个奇迹。但是,由于长期的日元升值、美元贬值使日本经济失去了应变能力,加上日本人口老龄化、不吸收外来专业人士以促进新陈代谢、不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等造成日本社会逐渐失去活力。所以日本的经济萧条将长期化。但日本经济基础还很健全:日本失业率不高( 5%) ,保持国际贸易顺差,拥有大量海外资产,技术根基还很雄厚,日本国民资产估计有1 440兆日元,国民敬业精神强。但日本国债是发达国家最高的( 其负债率远远超过美欧国家,只是日本国债主要为国民和国内机构所持有,可以靠借新债还旧债缓解危机),未来也有崩溃的可能。
  2. 全球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将带来高通胀
  就全球经济来讲,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对策就是量化宽松和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货币环境,解决当前的困境。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像欧美和日本,他们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用量化宽松的政策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我们会发现自1990年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货币环境非常宽松的时期,但最后都带来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先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后是美国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 。自2008年12 月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率都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且货币环境非常宽松,但钱就是进入不了实体经济。这次宽松的货币环境包括中国在内是否会制造第三轮泡沫经济?
  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3.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但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是在高位震荡。比如, 2011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价格平均保持在160—166美元/吨,基本上是历史最高水平。而1990 年至2003 年全球铁矿石价格长期低迷,只有30 美元/吨。国际原油价格也基本上超过了100 美元/桶,差不多754美元/吨。我们进口的谷物价格平均也上涨了43.9%。特别是伊朗核问题造成的中东局势紧张,导致国家油价继续上升。国际原材料价格的居高不下,推高了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在全球经济基本面不好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仍然保持在泡沫经济的最高点,反映出我们的货币存在着全球性流动过剩的问题。
  4. 泡沫时期制造和创新长期被忽视
  欧美经济的复苏很可能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我们看美国经济会发现,自1980年以来,美国产业结构出现的变化趋势,就是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金融、房地产、建筑业是持续上升的。这一时期美国的资源配置过度向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倾斜,美国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 制造了大量的有毒资产,导致泡沫经济越来越大,终于从2007年开始破裂。相反,在实体经济领域,自2000年以来,美国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都呈现20%的下降。可以看出过去十多年,由泡沫经济导致的资源配置错位,(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3 页: 1 2 3

   进入专题: 经济环境 经济转型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