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约1916-2012

MARGALIT FOX 报道 2012年11月08日

韩素音是一位医生兼作家,星期五(11月2日——译注)在她瑞士洛桑的家中逝世。她所撰写的一本脍炙人口的书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生死恋》(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她也因直言不讳地拥护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而广为人知。

就像韩素音生平的很多方面一样,她的确切出生年份亦无法确认,但普遍相信她已届96岁高龄。她得外孙女卡伦·谢帕德(Karen Shepard)确认了她的死讯。

按图放大

Gerard Fouet/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1978年的韩素音。

韩素音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她在中国出生长大,但主要以英语和法语写作。她撰写的超过24本书,包括小说,一部多卷本回忆录,以及为毛泽东与周恩来歌功颂德的传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她的这些著作起到了向西方解释中国乃至向中国解释西方的非凡作用。

《生死恋》于1955年上映。这部电影的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香港,当时中国正在进行国共内战,影片由威廉·赫顿(William Holden)与詹妮弗·琼斯(Jennifer Jones)主演,他们饰演一对不幸的恋人:男主人公是一位已婚的风流西方记者,女主人公则是一个欧亚混血的寡居医生。影片优美伤感的主题歌由萨米·费恩(Sammy Fain)作曲,保罗·弗朗西斯·韦伯斯特(Paul Francis Webster)作词,很快成为一首经典名曲,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该片同时还赢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和服装设计奖。

电影是在韩素音1952年出版的她的第二部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red Thing)的基础上改编的。小说带有很强的自传成分,植根于她在香港期间与一位澳大利亚记者的风流韵事,该记者后来在朝鲜战争中丧生。电影后来又被改编为一部美国电视《生死恋》(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1967年至1973年在CBS电视台播放。

韩素音的其它著作包括小说《目的地:重庆》(Destination Chungking, 1942)、《青山青》(The Mountain Is Young, 1958)和《迷人的城市》(The Enchantress, 1985);多卷本传记,包括《伤残的树》(The Crippled Tree, 1965)、《凋谢的花朵》(A Mortal Flower, 1966)与《吾宅双门》(My House Has Two Doors, 1980)以及传记《塔中之风: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49-1975》(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75, 1976)和《长子:周恩来与现代中国的创建》(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98-1976, 1994)。

韩素音的生日是9月12日,据她的外孙女说,她很可能出生在1916年,而不是多年来普遍报道的1917年。她的出生地也无法确定,有可能是在河南省信阳市。她的父母后来定居北京,她在那里长大。

韩素音出生时的中文名是周光瑚;早期曾用过罗莎莉·玛蒂尔德·周(Rosalie Matilda Chou)这个西文名,但她更愿意称自己为伊丽莎白。写作伊始时她给自己起了韩素音这个笔名,她将这个名字翻译为“朴素的声音”。

作为一个混血孩子,韩素音后来说,她觉得自己会两种语言,但都不精通。1985年,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她说自己的母亲曾经挖苦她是“黄玩意儿”。

韩素音结束了在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和布鲁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russels)的学习后,获得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医学学位。那时,她是个寡妇,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唐保黄,这位蒋介石国民革命军将军于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前线战死。(韩素音在1985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段痛苦的婚姻,她说每当自己表示渴望当医生时都会遭到丈夫的殴打。)

20世纪40年代末,韩素音在香港从医,与记者伊恩·莫里森(Ian Morrison)相恋,他就是赫顿先生在《生死恋》中所饰演角色的原型。莫里森于1950年身亡。

韩素音第二次结婚是嫁给英国情报官员里昂·唐柏(Leon Comber),婚后二人定居马来亚,这段婚姻亦以离婚告终。她的第三任丈夫名叫陆文星(Vincent Ruthnaswamy),是一位印度工程师。二人婚后先后在班加罗尔和洛桑定居,陆文星于2003年逝世。

除了外孙女,韩素音留在世上的亲人还有女儿唐榕梅(Yungmei Tang)、妹妹特丽莎(Teresa),以及三位重孙子女。

韩素音于20世纪60年代停止行医,致力于教课和写作。她的小说分别以中国、马来亚、尼泊尔与柬埔寨为背景,她的小说经常因为能够唤起对动荡年代和地方的回忆而饱受赞扬;而她的非虚构作品因为毫无保留地赞美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其他共产党领袖,在西方经常受到严厉批评。

比如她曾在《塔中之风》中称文化大革命(毛在20世纪60到70年代发起的社会运动,至少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在运动中身亡)是“创造性的历史事业”,这一说法令她受到广泛的批评。

1980年,记者与中国问题学者罗伯特·艾利根特(Robert Elegant)在《纽约时报》上称韩素音是“过气的谄媚者”。

尽管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韩素音修正了自己对中国共产主义的看法,但在内心深处,她仍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者。在1982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她清楚地阐明了自己当时的立场:

“我觉得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我的行为,”她说,“但这没有关系,如果10亿中国人喜欢我,觉得我在做好事,我不在乎有几个外国人不理解我。” 

翻译:董楠、谷菁璐、许欣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