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国社会之中,学而优则仕乃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社会进阶道路。看来,到了今天,这句从圣经式的中国经典《论语》中摘录的习语依然有着近乎残酷的现实性。

根据新闻显示,2013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下文简称国考),总招录人数20839人,招录职位数为12901个。而到10月24日截止报名的情况上看,共有138.3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另有14.3万人待审查。基本的竞争率为66:1,而最热门的职位,达到了9411:1。

今年的国考,据说是再创历史新高,一举打破了前三年报考人数下滑的趋势。不过,即便是下滑,这些年来,国考的报名人数都在百万以上,显然一直是一个就业热门行业。这些数据还都不够惊悚,在国考报考中的种种怪现状,不断在加深人们关于国考有多么癫狂的印象。例如山西有年薪15万白领求稳定报国考;江西400多人,包括29名硕士争夺清洁工编制;贵州教师连续10年国考依旧矢志不渝等故事,不断在媒体之中得以渲染。这已经可以媲美大学扩招之前的高考情态了: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志在必得,也是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的重大关口。

诚然,与当年高考本质不同的是:公务员考试不过是人生道路选择中的狭小的一种而已,不比当年高考乃是改变人生道路的几乎惟一选择,尤其对于农村考生而言。而在社会已经日益多元化,职业选择道路已然极大拓宽的今天,为什么国考依然如此火爆,而又成为了职业选择的一条羊肠小路?

我想,如此众多的竞争者出现,其根本原因乃是公务员这个职业所提供的职业想象,乃是任何其他职难以匹敌的,恰如其名称缩写所昭示的那样:国考,国家考试。也就是,国家要人。

国家所拥有的,乃是一种“体制内”的资源。这当然不是一种仅仅是基于众人一厢情愿的虚妄想象而已,而是一种公众所认同的实在的社会图景。其中包括了在体制内的上升,稳定的收入,额外的资源利用,以及其恐怕是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难以用数据和收入来衡量的灰色空间。400多人,29名硕士所争夺的“编制内”清洁工岗位,不就是出于对这种体制内的利益难以抗拒的空间想象吗?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这样对新华社解释中国公务员考试热的成因,一是因为就业压力大,每年都有600多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而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公务员职业较为稳定,声望较好,这是众多求职者选择公务员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社会中一种不言而喻的事实是,体制内拥有着其它任何职业都难以企及的非透明性利益。因为在体制的系统中,非透明性利益的来源广泛,发生频繁,无从监察,无需制约。这自然和整个国家管理系统的现实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是对于公众而言的,从此消失在普通大众的眼界之外了。国家系统无从监察和制约,或者更准确地说,最多由国家系统自身来监察和制约,那么自然公务员也就无从监察和制约了。

这其实就是对于整个社会的非正常利益寻租的一种鼓励。你要么无从得其门而入,入了这个门,就是自己人了。在多数的时间里,人们通过非正常渠道来进入这个系统,多数人是无从获得机会的;而一年一度,这扇神秘的大门居然也对公众打开,如何能不引发火爆场面?这恐怕是人们对于公务员这个职业和国考这种招聘方式最为虚幻也是最为合理的想象了。

其它的所谓显性利益,例如稳定性、例如资源丰富等等,都不过是这种想象的派生而已。

自然,也有人可以争辩说,可是那些职位中,也有数百个零报考,或者零审查通过的啊。这不正说明了国考还是一种正常的考试吗?那些缺乏报名或者合乎条件的报名者的职位,不过因为其本身的条件艰苦,或者因为职业专长所需太多无人符合而已。据新浪网报道,同样是邮政局的职位,海南省报考为零,而浙江省竞争比例是1156:1,不过因为招考条件不同而已。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在这138万人之中,有许多怀揣着对于公务员职业的崇高理想,或者仅仅是对于一种正常职业的正常期待的人。只是,就中国社会对公务员及这个职业的整体想象和理解而言,乃是基于对体制及其雇员的非理性期望。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公务员职位也是富有竞争性的,其所提供的,也包括了上升空间、稳定职位与丰富资源。只不过,他们与其它的社会职业一样,必须面对公众的监察(甚或更加严厉)、社会的制约与同侪的竞争。他们的确提供了一种职业选择,而这种职业选择并无特殊与不透明的利益的存在,而只是那些在这方面具有兴趣与理想,或者祈求安逸与稳定的人们的选择。

国考的火爆,其实恰巧说明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空间的缩水,与其他正常职业的风险性加大恰成比例。当整体经济环境下滑、企业经营愈加困难、社会职位竞争性加大的情形之下,国考的一枝独秀,乃是整个社会多元性倒退与受到威胁、国家吞噬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参与如此惨烈的国考竞争,一方面固然是人们对于其职业空间的非正常想象;另一方面,却是在社会中生存已然如履薄冰,步步惊心的无奈驱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