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社區學院和持續進修學院超收事件,引起傳媒廣泛關注,受害的學生也一一出來道出實情、組織行動。但換來的只是校方的校長、院長下台,加一個「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委員會了事,距離真正的問責和解決還差很遠。
  超收的事態,遠比想像中嚴重,甚至令人訝異於現代社會竟可發生大專院校超收幾千人的事件。輿論的矛頭一般對準嶺大校方,指其貪得無厭,牟取暴利;而政府的責任只在於「監管不足」。筆者認為,嶺大於此事固然有重大責任,政府以至教資會於2000年前後提倡的教育商品化,乃至曾蔭權政府提出的「教育產業化」,才是罪魁禍首。
  在董建華年代,特區政府鼓吹將受大專教育的人口由30%提升至60%(相對於適齡人口),由是,各大學以設立「社區學院」加以配合,產生了大量的「副學位」。然而,以「建設知識型經濟」前提下的這項「普及教育」政策,雖然得以達標,政府卻沒有負起相應的責任。除了千夫所指的「缺乏監管」之外,同樣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大幅增加大專教育的公共開支,致令今日大部分副學位課程都是「自資課程」;與此同時,公帑資助的學額直至2010年才增加500個,副學位銜接大學學額又嚴重不足,形成升學樽頸──對上不能升學、對外不獲認授,而且學費比資助學位還高的副學士處境於焉形成。
  另一方面,副學位的市場由於缺乏公帑投放,需要自負盈虧,加上其發展需要,造成了牟利的誘因。嶺大超收事件雖是當中的惡例,其他院校亦不見得可以獨善其身。港大「Space」社區學院於十年之間,狂賺八億,還「捐」了薄扶林校舍和一億給私立的明德學院,又何嘗不是透過莘莘學子借取學資處的十多萬元得來的呢?
  簡言之,香港政府雖然不見得有大幅削減公帑資助大學的資源,大專教育卻是透過政府鼓吹的「產業化」而成為一盤生意。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香港的大專教育亦在私有化的過程之中,而以「副學位」生意呈現。

關於「監管」
  誠然,在現有眾多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的社區學院和私立大學中,沒多少令人覺得只是為了「獨立自主」而採私營方法運作的,但我們還是必須區分出兩種私立大專。其一為得更多自主權、不受教資會監管的私大(如樹仁),其二為只因政府有指標無投放而產生的私立大專(如各社區學院)。
  對於社區學院,坊間輿論多批評政府「監管不足」,致令副學位等課程濫竽充數、質素成疑,更使畢業生的資歷不受重視。由是,「加強監管」成為了大眾對政府的要求。然而,「加強監管」同樣可能是另一個潘朵拉的盒子,政府以至教資會對大學的「監管」,同樣削弱了大學自主,令弱勢大學和底層教員叫苦連天。
  既不須增加公共資源,又可以「加強監管」,這麼便宜的事,其實政府巴不得要做。教資會2010年的報告書中,便建議成立一個監管私立大學和社區學院的質素保證機構。筆者對此持開放態度,但問題是如何防止教資會現有對於大學的監管,在私立大學複製一次,否則私立大學可能會變成既不享有更多自主權,又得不到公帑資助的四不像。這種擔憂無疑比較「雲端」,對於得不到認受的畢業生而言,騷不著癢處;然而,對於學術自由,卻是非常重要。
  現時的自資課程,也有一個「質素保證機構」,叫做「聯校素質檢討委員會」,由八大校長會成立。當然,在商品化的前提下,各間大學為了自己發達,當然也不會「阻人發達」,所謂的「素質檢討」形同虛設。然而,它卻是個獨立於政權運作的機構。筆者不是寄望於這個委員會可以做到真正的「素質檢討」,但不得不問的是,大學的課程檢討有可能脫離教資會這種官方機構的指標嗎?

資歷等於未來 教育產業化形同詐騙
  有一種說法,是政府任由自資課程在「自由市場」解決,導致那些課程「供過於求」,畢業生沒有出路。政府的回應是,既然有人報讀,就不算「供過於求」,然後討論就成了口水交。其實兩者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今日以「資歷」評斷個人的社會,學位的數量根本不是「供求」的問題。一個中六畢業生,在市場要找份工作非常困難,於是必須向上尋找「資歷」,爭取「進修」的機會。由是,什麼學院開什麼垃圾學位,為什麼有人報讀,不是一個「供需」問題,而是學生的飯碗問題。以至於,一個拿高級文憑的助理工程師,其工作可能與工程師沒有兩樣,卻因為「低級學歷」而不得升遷。這不是一個可以「選擇」、「唔讀就冇事」的「自由市場」,而是一個「有得讀好過冇得讀」的變相強迫購買行為,而這正正是將教育由公變私的禍害。
  根本言之,這是一個產業多元、學歷霸權的問題。這個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一定要讀大學」的現象(這不止是「迷思」,而是有上述的物質基礎的),有待研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社會曾經出現「讀書唔成」可以去做學師,學各種各樣的技能,然後養活一家的時代。我們有沒有必要使「一定要讀大學」的情況延續,值得深究。
  對於「監管」與大學(或社區學院)自主的關係,當中存在的張力與矛盾有待疏理。不過,「自由市場」肯定不能解決教育的問題,因為教育是一種人權,必須有足夠的公共資源去承擔。
  有關教育商品化的問題,新聞是很多,但學界的討論遠比想像中少,望能拋磚引玉。以上。

鄧建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