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已进入冲刺阶段。

“金钱”或许是本届大选的关键词之一。“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出现,打破了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大选筹款限制,大额资金得以源源不绝地进入政治空间。这引起了美国媒体和民众的忧虑,《时代》周刊甚至以“如何买下白宫”为题,质疑选举是否已变成富人的游戏。

在此岸的中国,对“金钱政治”的批判更是由来已久。然而,倘若流于泛泛的空谈,不深入美国大选制度的细节,就不足以判断这场选战是否真的因昂贵而偏离了公平、民主的本质。本期1510周刊,拿起放大镜观察美国大选中金钱与政治的博弈。

四年前初出茅庐的奥巴马,借助网络募集小额捐款,最终以超越对手一倍的竞选资金,赢得了大选。然而,当这位“最佳零售政治家”遭遇“私募大鳄”罗姆尼,形势变得复杂了。蒲实笔下的挑战者罗姆尼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自由资本市场的护卫者,这一切令他拥有天生的募款优势,轻易赢得了华尔街大亨们的青睐。而简·迈尔笔下的现任总统奥巴马则是一位“不喜欢和亿万富翁亲密交谈的人”,但他不得不为了选战向他曾反对的“新游戏规则”低头,开始鼓励选民向支持他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

所谓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这要从美国的政治献金制度说起。张春续在《美国大选是怎样烧钱的》一文中,介绍美国大选的募款途径与限制,何帆则梳理了政治献金制度的由来和法规的演变,并引出关于“软钱”的争论。“软钱”即不直接捐给候选人,但通过捐给其他组织进行助选宣传的资金。2010年一场有争议的判决,令“软钱”不再受金额限制,为助选而生的“政治行动委员会”由此变成超级筹款武器。杜剑锋认为,“超级委员会”虽能助候选人一臂之力,却也存在明显的副作用,长期依赖恐怕是“饮鸩止渴”。

关于金钱与民主的争论,自选举制度诞生以来就不曾停止。那么,选民们会不会被金钱所收买?徐贲认为,虽然个人经济利益对选民存在诱惑,但美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换言之,金钱不是选民的唯一利益。

即便取消捐款上限带来了不公,美国民主制度恐怕也不会因此崩塌。正如刘瑜所言,“一个权力制衡的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它的自我纠错机制,今天政治的钟摆向这边摆,说不定明天就又摆了回去。”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选】

7-1 蒲实:共和党人罗姆尼:金钱与立场

7-2 译言网:奥巴马能胜过亿万富翁吗?

【探】

7-3 张春续:美国大选是怎样烧钱的?

7-4 何帆:金钱与政治间的鏖战

7-5 杜剑峰:“超级委员会”搏击美国大选

【思】

7-6 刘瑜:民主的裤衩

7-7 徐贲:金钱不是美国选民的唯一“自我利益”

【FMN新闻】

【洞见专栏】

陶郁: 大选年的中美关系:高调对立,低调合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