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姓三人

不会有什么例外,中国所有时政报刊和网站均以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公报为最显要报道。

各地机关报向中央级老大哥看齐,摘要放大以下段落:“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一致认为,这5年是不平凡的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全面推进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除了沿用新华社“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在京举行”的标准标题外,一些市场化媒体选择公报中其它新闻点,例如晶报之《党章修正案讨论通过》、重庆时报之《增补范长龙、许其亮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南方都市报之《十八大定于8日召开》,以及现代金报之《确认开除薄熙来刘志军党籍》。

另有一篇必登通稿是《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在京举行》,新华社为此配发长篇通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写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闭幕之际》。人民日报带头腾出近整版刊发全文,京华时报摘其精要为“十年查处薄熙来等十余大案要案”,广州日报则选取“反腐满意度8年升至72.7%”作为大标题。

十年一交接,只剩最后三天。互联网舆论十年来的兴盛,已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不能满足于官方通稿,微博论坛上的猜测已经到了大惊小怪的地步,以至于当发现全会公报中未出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字样时,就以为是风向大变——其实,往届早已如此。

而就是算暴雪倾城,看来也不能让北京居民和游客同声抱怨因十八大而起的各项社会管制措施。继出租车后窗摇柄被拆以防抛撒传单后,又“有图有真相”地传来经过长安街需签乘车协议的消息;紧接着是有人上传北京公交车窗被钉上螺丝的照片,并附上来自北京应急网的官方链接为证;周六晚间,人民网又根据北京交通运输管理局口径,发出《北京多个区所辖游船单位十八大期间停航》之稿。

这些管理措施在互联网空间受尽奚落。李承鹏的讽刺是“北京市长安街出入境管理局正式成立了”,慕容雪松转发“少了两个摇柄,多了一个笑柄”的网评,而针对游船停航之说,最受好评的挖苦是借由中共一大典故,来一句“我的成功你不能复制”。

不过,不仅这些网络非议被成功地拆除了通往正式媒体的窗口,连通稿照登也是件需要勇气的事——腾讯曾在新闻首页展示公交车封闭车窗以及游船停航之事,在五大门户中已属绝无仅有。

“如果大会期间出治安案子,比如有人用菜刀砍人,有人扔危险品,这很严重吗?我认为它们和平时一样严重,特别性不应很高。这应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力劝负责社会治安的人们带头放松些,你们尽力了,不需再层层加码,把车窗打开,让鸽子去飞。留一点万一吧,这个世界就是由万一组成的。相信上下都会理解”——这段留言曾经让胡锡进在上周五受到广泛赞赏,但如今却显示为“此微博不适宜对外公开”。所以,这位环球时报当家人恐怕也不便继续宣讲“公众的平安感受应是大会安保的一部分的道理,而转向发表今日社评《中国发展快必分歧多,团结不能缺位》。

新京报所言“网民对十八大的关切,其间涌动的依然是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以及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胡总编更要声明:“中国上下对改革很执着,对实现国家的新突破也很认真,这种认真是一些分歧导致了某种社会紧张的根源”。

值此,这份人民日报子报要重申中国不适合美式选举民主的道理:“中国远不具备用西方式选举刺激并深化社会分歧,在一个阶段内鼓励政治对抗,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拾社会平衡和团结的文化基础和政治条件。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推动这样的政治转型,有着人民福祉根本无法承受的巨大风险,因此不可能成为中国政治的现实选择。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元化进程历史性齐头并进的时候,维护社会团结是中国主流政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政治体制的确扮演了这个角色。这样的努力稍一松懈,某个裂缝就可能被撕得很大,而且这种撕裂就会追求合法性,国家的真正发展将被抛到一边。”

而后,文章再以“各种意外出了不少”形容十八大前的这一年,声称“越临近大会,各种困惑和疑问被排除得越多,对尚存问题未来得到解决的期待也越多”:“境外势力总是希望中共内部分裂,境外媒体不断编造证明这种分裂的所谓‘蛛丝马迹’,然而十八大的整体筹备过程以及十七届七中全会的圆满举行,不断给予各种猜测和诅咒迎头否定。”

有关“改革”的猜测也是不绝于耳,各路意见领袖都试图在这最后关口影响议程设置。房宁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三统一’‘四制度’‘五不搞’”的论述前天刚在人民日报刊出,今晨环球时报已经登载对他早前《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的商榷。

《改革应有理论先行》的观点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所长牛新春,刊于“讨论”栏目——与上周三房教授之文版位相近。牛所长虽也认同“‘摸着石头过河’是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但也主张切合当下:“现在改革到了深水区,石头摸不着了,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仅理论要先行,争论也避免不了,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故而,文章有言:“如果这时橱窗里还都陈放着30年前的理论或者外国的理论,对改革决不是一件幸事”。

胡舒立也要抓住十八大前最后一次社评机会,同样宣布“不能依靠简单口号和意愿,不能满足于小修小补,更不能只靠‘摸着石头过河’”。在回顾20年前十四大是如何实行“最小一揽子改革”,这位自由派意见领袖建议恢复专司顶层设计的部门,许愿“从十八大到明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成为中国改革再谋划、再启动的时间窗口”:“公众普遍抱怨‘改革疲劳症’,而个别人则把矛头引向改革本身,要求‘退回去’。对这些怨怼和怀疑的最好回答,便是深化改革……以为百姓吃饱穿暖便会感恩戴德的想法早已陈腐,他们积极主张自己的公民权利,渴望参与公共事务,这些正当的要求不容回避。虽然对于改革具体议程或有不同见解,但民众一致期盼推进新一轮全面改革。”

这个判断可与@人民日报呼应。前天深夜,同样也谈“摸石头”,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利用官方微博账号留言:“十八大在即,‘深化改革’成共识强音。求变图新的心态背后,是公众对国家未来和个体命运的深切期待:全面小康,民富国强,不仅要有经济增长、收入提高,还应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告别‘摸石头’,步入深水区,改革不可废,承诺不可弃,担当不可丢。这是历史使命,也是责任义务。”

所谓“改革不可废,承诺不可弃”,正是来自第三位胡姓名人——胡德平。作为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他在周末通过经济观察报发声,并获得多家门户网站以首页推荐位助阵:“党和国家面临的两个最基本课题,第一个仍旧是下定决心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包括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第二个就是如何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宪政法治,依宪依法执政治国”。

一段时间以来,胡耀邦被党内改良派视作中共重振的重要道德资源。根据目击者举证,他和另一位被罢黜领袖赵紫阳的照片出现在十八大新闻中心,这也被一些网络期待者解读作改革前兆。

二、屌丝元芳

十八大特刊里有时会有小彩蛋。

11月3日,人民日报刊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在那段“回望10年历程”的描述中,使用“屌丝”一词:“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

其实,在这份报纸发行前夜,新浪微博上的@人民日报已经预报了这个“粗字”的登场:“经济总量、外汇储备、高速高铁,构成发展中国;分配焦虑、环境恐慌、屌丝心态,映射转型中国。不同维度的矛盾统一体,便是真实中国。这就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我们要共同经历的拐点。若危机意识由内而生,化为变革动力,上下同欲、官民同心,不回避、不保守、不懈怠,则光明前景可期。安。”

若是再早,还有10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作家王蒙的《关心精神追求的高度与深度》,其间有一句“‘P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

但这一次,毕竟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主报在十八大宏论中用到“屌丝”,难免激发了更多反响。或许,当晚央视新闻周刊节目里,白岩松称加藤嘉一为“日本屌丝青年”时也是借此壮了胆。

今晨,中国青年报一周舆情综述即重点推荐“党报关注‘屌丝心态’”:“网友注意到,这是继‘给力’、‘拼爹’之后,又一个网络热词登陆党中央机关报。网友惊呼:‘天啊,我眼睛瞎了,我逻辑混乱了!’%……网友周蓬安赞扬道:从‘给力’到‘屌丝’,人民日报是越来越潮了。应该说,这么做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搜狐亦在新闻首页宣讲《“屌丝”登上<人民日报>的启示》”:“‘网络热词’作为普通大众的语言表达,或者新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得到党报的认可,无疑有着两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修补了公众语言与官僚姿态的话语断裂。当前党媒党报,动辄旁征博引,套话连篇,如今《人民日报》率先改变这种文风,难能可贵;其次,正是由于这种话语断裂,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对话,逐渐失衡,此时急需党媒放下身段,亲近百姓,从中读出具有了更多的公民诉求来。”

同时表示:“‘网络热词’作为普通大众的语言表达,或者新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得到党报的认可,无疑有着两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修补了公众语言与官僚姿态的话语断裂。当前党媒党报,动辄旁征博引,套话连篇,如今《人民日报》率先改变这种文风,难能可贵;其次,正是由于这种话语断裂,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对话,逐渐失衡,此时急需党媒放下身段,亲近百姓,从中读出具有了更多的公民诉求来。”

看上去大家都欢迎,人民日报也就不推辞。更上一层楼,今天又允许范正伟写上另一句当红的网络流行用语“元芳,你怎么看”,将之形容为“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质疑的经典句式”。于是,这篇《“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也由此成功地获得商业门户关注,被腾讯和凤凰网改编为《网络经典句式“元芳,你怎么看?”登上人民日报》。

搜狐和网易则是看中了其中另一段落:“当质询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权利,‘无可奉告’势必招来更多追问;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社会心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已经很难服众。这些年我们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那种公式化、万能式的回应少了,回应中的空话、套话、废话少了,类似‘不明真相’、‘别有用心’等词汇也基本不见了”。

@人民日报的微博关注者或许还会记得,上周二,那个宁波PX事件渐歇后的晚安帖中,正有以下告诫:“纷纷表示、一致认为,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些司空见惯的中国式表述,要么大而化之,要么居高临下。语言的板结,反映沟通的堕怠,透出权力的傲慢。从听不懂,到不爱听,到再也不听,语态陈旧滞后,影响传播效果,事关政令畅通。给官话洗脸,用时代语言沟通,何尝不是执政理念转变?”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徐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