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44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12日

 

少年得意,游刃中日,浮沉背后,折射更多的是中日互相了解的管道仍然稀缺

 

文/研究员 舛友雄大

 

2005年4月10日,年仅20岁的北京大学学生加藤嘉一应凤凰卫视邀请,参加直播节目《全球连线》,评论了当时在中国一些城市爆发的反日游行,也自此开始了成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之旅。

在2011年出版的书中,加藤这样说:“一年接受300次以上的采访,执笔200篇以上的专栏,讲演100次以上,以每年两到三本书的速度出版书籍。”

但是今年10月30日,加藤的上升之旅遭遇重大挫折。日本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周刊杂志《周刊文春》曝光加藤伪造履历。该报道调查了加藤嘉一“考上了东大,但自己主动放弃”的言论,发现他并没有考上东京大学。

文章中还提到,关于加藤公费留学究竟是中方还是日方承担费用一事,他的说法在中日两国出版的书籍中有矛盾。同时,他在日本庆应大学SFC研究所上席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身份也受到质疑。除此之外,关于他曾经获得日本全国柔道比赛第四名的说法,《周刊文春》核对了历届柔道大赛的比赛结果,未曾发现加藤的名字。

翌日,加藤在其日语个人网站发表声明称,承认自己“没有考上东大,也不曾入学”,但没有回应其他质疑,仅表示,“我对过去言行让大家产生误解,表示衷心的歉意。”

中日社会的反应并不一致。除了感到失望,多数日本读者认为加藤不真诚,而部分中国读者则认为他情有可原。

 

少年得意

 

一位曾负责加藤专栏的编辑回忆称,“任何一个媒体都希望角度多元化一些,加藤就是多元中的一元。”加藤的中文表达能力比较好,分析能力也还可以。

他认为,加藤的走红与在中国发声的日本人较少有密切关系。日本人不太爱表达,总体风格比较内敛,不会轻易地对一个事情表态。然而,恰恰是来自日本的声音在中国有很大市场。加藤自然体现出其价值。“如果有很多日本人说话,可能加藤就不会显现出来了。”

加藤以独立的形象,对中国、日本和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进行介绍和评论,成为中国人眼中日本的一张新面孔。

一位负责日本报道的香港报纸记者称,中国媒体与读者都非常不了解日本,多年来对日本的报道偏于负面。“当加藤出现时,虽然事实上并不是,但人们觉得他是一个专家。”

从自民党的小泉政权再到今天民主党的执政,加藤的活跃时期与中日关系陷入脆弱状态的时期基本重合。一位民主党干部此前告诉财新记者,“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期的老一代知华政治家已经不存在,我们与中国的渠道变得很小。”

对上述香港媒体记者而言,中国媒体缺少选择,选择加藤所以并不奇怪。“年纪轻,长相阳光,穿着时尚,在视觉上也满足需求。”

一位有特派中国经历的日本记者对财新记者表示,虽然加藤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脑子很灵活,有吸引力,但他很多话里明显有夸张, “我们日本记者一致认为用他是有风险的,但他在中日两国这么出名,我们没能阻止他出现在日本媒体中。”他认为加藤爆出丑闻很可惜,“他正好完全满足中国媒体的需求”,问题在于日本没有出现其他新面孔。

2010年开始,加藤的重心又转回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长,这位被称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发表大量随笔,强调自己在中国的成功故事,并鼓励日本人往外看,包括《日本经济新闻》及日本广播协会(NHK)在内的主流媒体都将聚光灯对准了他。

 

另一面

 

加藤1984年生于“美丽的伊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静冈县田方郡函南町。“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县(静冈县),说‘我是伊豆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明白我是哪里来的,这么说很快拉近心理上的距离,很管用。”他曾在书中说。

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我误解你了吗?》日本版称,加藤这样描述他的经历:“3岁的时候被卡车撞了,开始研究生死观”;“小学三年级被柔道部发现,身高165cm、体重80公斤,在半年内获得全国第八名”;“高中二年级开始以英文翻译贴补家计”。

少年时代的加藤认为自己与日本社会格格不入。“因为,我所生长的环境相当封闭,我性格又那么突出,一直被排斥,日本的社会有一个很怪的恶习,即排斥另类,通过排斥另类来维护秩序,社会因此显得相当平均、均衡。”

18岁来到广阔的邻国,他找到了与日本不一样、更宽容的社会。加藤对“不枪打出头鸟”的中国社会抱有好感。他在书中写道,“越想要了解中国,它越走在前头,从长跑接力来说,是一个追不上的奔跑者,这是日本没有的地方。”

北大同学对他的印象是:比谁都更努力学习中文,是在留学生宿舍勺园里中文能力最突出的外国人。加藤称,为学好中文,他常与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瞎聊,不查词典读《人民日报》,听着汉语广播入睡。上述编辑分析,“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比较强。加藤很熟悉怎么在中国社会里面打交道。”加藤曾在书中提到,“与共青团的关系很重要,从这里发展,有时候能与政治高层交往。所以我很重视与大学的关系。”

加藤在书中介绍说,他从四个方面来掌控自己在中国的发言:我是日本人、这里是中国、在政府与知识分子看来有价值的提议、适宜向大众传达的语言。

与加藤接触过几次的上述编辑表示, 加藤和他所见到的一些有性格的中国年轻人的区别并不大,他已经很中国化了。“他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野心写在脸上的年轻人。”加藤曾表示,40岁后要在日本竞选从政。

专栏作家李小牧在日本与加藤写过合著,较早与他分道扬镳。他对财新记者表示,“中国人认为他是日本人,但他代表不了日本,他在18岁时离开日本,还没有进入日本社会。他很会利用中国媒体。从他的行动可见,他很狡猾。”

今年6月,由于加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引发争议,原本预定在中国西部的活动取消了,当时他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表示,“很遗憾,我本来准备在最后那场讲座时大哭一场,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了。”

上述香港媒体记者分析,加藤本人也很聪明,知道怎么利用媒体包装自己。他选择不同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在中国的这个圈子里面越来越好地包装自己。比如他经常推介自己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金融时报》的读者代表比较精英的一群人。这些人接受了加藤,他就进入了一个阶层。

一位中国作家对财新记者表示,“加藤对我说过他去了中南海。但是,经常观察社会做评论的人,应该与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一个日本人,加藤在中国生活,可以给中国介绍日本,但他还不够了解日本。然而,加藤的将来很长,我们应该以温暖的态度容忍他。”

目前,加藤个人网站上的简历介绍他为“国际专栏作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用日语、中文及英语写专栏”。根据哈佛大学网站信息显示,他的身份是Rajawali研究员。成为Rajawali研究员需要填4页申请表,没有津贴,每学期至少要支付2750美元。

加藤在哈佛大学网站上的简历中,“北京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研究员”近期被删掉。对此,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负责人答复财新记者:“此前对加藤嘉一学术背景的质疑已受到我们关注,我们和他讨论了这些矛盾。目前我们认为不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本刊记者张远岸、实习记者胡启迪对此文亦有贡献

 

加藤嘉一

1984年4月28日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2003年4月来到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媒体人,除母语外,还会中文和英文,担任过《金融时报》中文网、凤凰网、《瞭望东方周刊》等传媒的专栏作家。2012年10月被揭履历造假。


© st@小声说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11/14. |Permalink |光荣之路
Post tags: 新世纪周刊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