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地下组织部长”击倒山西县委书记(图)

 

 

2012年12月19日 17:43:12
来源: 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原灵石县委书记杨洪 资料图

立在灵石县城东边静升新区的“御玺”雕像 资料图

2012年12月14日,山西省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法庭。杨洪穿着囚服,戴一黑边眼镜,头发已经花白,大有“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感。当地一位媒体人告诉记者,杨洪原来的头发很好,几乎没有白头发,是“双规”后至今变白的。记者搜索发现,在当地的报纸和电视台上,当灵石县委书记期间,杨洪在出席会议及各种正式场合,总是西装革履、头发黑亮、精神抖擞。

今年11月7日,《法治周末》曾以《山西灵石县委书记将石膏山改名“仕高山”后落马》为题,报道过灵石县原县委书记杨洪和他的工程项目。

杨洪之所以走上被告人席,就不能不提到其情人杨晓萍

2000年左右,时任晋中市榆次区组织部长的杨洪和杨晓萍偶然相识,此后也许杨洪看上了杨晓萍的风情万种,也许杨晓萍盯上了杨洪手中的权力,二人很快发展成为情人,开始了权色交易。据公诉人控告,自从杨洪调任灵石县县长后,杨洪出面、杨晓萍具体操作,让第三方在灵石县承包了54757万余元的各项工程,工程项目涉及煤炭、绿化、建筑、道路、装潢、办公用品采购等诸多领域,这些工程分别以5%、8%、10%、15%等不等的比例作为回扣,二杨实收好处费1791万余元,因为案发未收的好处费3250万余元。

二杨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案发后,在法庭上,二杨互相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杨洪对情人的“承诺”

据杨洪在法庭上陈述,2000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饭局上时任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组织部长的他认识了杨晓萍,后来吃过几次饭,日久自然生情,发生了性关系。

事实上,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情人关系自然就确立了。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2008年,杨洪在法庭上坦承。

事实上,杨晓萍的漂亮、气质等确实吸引了杨洪,当时杨晓萍只是榆次区检察院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没有什么大的背景。杨晓萍对杨洪也自然仰慕,一个堂堂的组织部长,区里哪个干部的提拔重用不得经过杨洪?2001年下半年,杨洪调任榆次区委副书记,比组织部长更有实权,到了2005年4月,调任和顺县任县长。2006年底到2010年底,杨洪又调任晋中市最富有的灵石县任县长。

杨洪说:“2008年,杨晓萍突然找到我,要承包些工程,挣些小钱,以养家糊口和给她家孩子看病。我同情她,在加上以前的情分,我和县里的部门领导打招呼后给她承揽了一些工程。”

但事实上杨晓萍不是自己在做工程,而是在做中介,从中捞取中介费。

法庭上,法治周末记者还看到了公诉人在法庭上(通过电子显示屏)出示的一份杨洪写给杨晓萍的《保证书》,该书是杨洪向杨晓萍作出的承诺和保证,其内容主要有3条,其中有一条为:忠于感情,不耍滑头;另一条为:“××收入,全部上缴。”保证书中的附件和落款时间,记者没有看清楚。

杨洪有自己美满的家庭,也有辉煌的事业,为息事宁人,防止杨晓萍把他们之间不正当男女关系向外说,他写了上述保证书给杨晓萍,以让她放心。

此后,杨洪不放心起来,于是也想从杨晓萍那里要回那份保证书,但杨晓萍说,那是开玩笑的,早就撕了,杨洪对此半信半疑,但也不再强行追要。此时,杨洪更加害怕杨晓萍把那份《保证书》扩散出去。如果以前人们说杨晓萍是“地下组织部长”还有些玄乎,此时,倒是名副其实了,因为杨晓萍有了杨洪的把柄,从此,杨洪不敢不听杨晓萍的。

“我成了杨晓萍的工具”

在法庭上,杨洪陈述,杨晓萍过去是他的情人,现在不是,2008年以后再也没有和她发生过关系。

二杨2000年的结识,曾经给彼此带来过“幸福”,对杨洪来说,认识了比自己小得多的美女,是金钱买不到的;对杨晓萍来说,认识杨洪得到了实惠,至少和朋友们谈起来也有面子。据知情人透露,杨晓萍当时只是一般科员,丈夫也属普通工薪阶层。

杨晓萍案发时职务是榆次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有人说,她的升迁与杨洪的帮忙有很大的关系。

二杨发展成情人关系后,杨洪说也意识到潜在的后果和危险,曾经“分手”,为此送给了杨晓萍一部价值十几万元的轿车。

但不知是杨晓萍不知足,或手段高明,还是杨洪深陷感情漩涡难以割舍,他们在2008年以后并没断了关系,反而在杨洪管辖的灵石县地盘上做起了一桩桩生意。

灵石是晋中最富有的煤炭大县,财政收入30多亿元,属晋中第一。

据了解,2008年,山西开始大规模整合煤矿。当时,有的矿想被整合掉,有的矿想生存,如何达到各自的愿望,煤老板们纷纷寻找关系。那时县里设有煤炭资源整合办公室,县长杨洪任副主任。在煤矿资源整合问题上,杨洪有绝对的话语权。

杨洪作为一县之长,找他的老板们多得排队,但不是谁找杨洪都买账,他也是看人下菜。于是有人想到了杨晓萍,人们尊称“杨检”(也有人称“杨姐”)。事后证明,他们确实找对了人。这中间,二杨共同受贿。杨洪“借”马老板200万元现金就是一例。

公诉人指控说,煤老板马某送给杨洪200万元现金,地点是晋中市榆次区的万豪大酒店。对此,杨洪辩称:“当时杨晓萍说她要买房子,想问我借200万元,我当时问她的钱呢?杨晓萍说她的钱存在了银行,是定期存款,取出来不划算,我说那取了定期也比贷款划算啊。事后,才知杨晓萍的钱做了理财产品。但我还是给马老板打了电话。”

马老板派他的司机把200万元现金装进手提箱,送到了万豪大酒店的房间,杨晓萍拿到该款,杨洪没有出面。

对此,公诉人认为杨洪是受贿,因为借钱后,二杨都有偿还能力,但始终拖着不还,也没有还款的话语,直到案发。

公诉人还指控,杨洪曾经向某老板要过5张面额分别为9999元的王府井的购物卡,杨洪说,都给了杨晓萍。

有时9.9元的一支玫瑰都能感动一个人的心,但这5张9999元合计49995元的购物卡并没有打动杨晓萍。公诉书还指控,杨洪受贿10张天美名店的购物卡,每张价值1万元,杨洪说也给了杨晓萍。

但这些根本满足不了杨晓萍的胃口,她盯上了灵石的各类工程。其做法是:第三方找到她,她再找杨洪,杨洪通知县里负责项目工程的领导,让杨晓萍找的第三方或包工队想方设法中标,然后她收取回扣。据了解,二杨合伙弄到最大的工程项目有——

现在还未竣工的灵石县1.4亿元的人民医院大楼,已经付给杨晓萍200万元的好处费,剩余1200万元因案发未收回。

灵石县1.13余亿元的政法大楼,已经付给杨晓萍200万元的好处费,剩余850万余元因案发同样未收回。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2/19/c_124119749.htm

 

此外还有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

杨洪主政灵石期间,煤老板、包工头等通过杨晓萍的介绍,得到了杨洪的大力关照。因为杨晓萍说的话,杨洪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有人称升任榆次区副检察长的杨晓萍为“地下组织部长”。有了该“地下组织部长”的牵线,第三方共承包54757万余元工程,这些工程款分别以5%、8%、10%、15%等不等的比例作为回扣。起诉书中显示,二杨应得好处费5041.3万余元,实收好处费1791万余元,因为案发未收的好处费3250万余元。

公诉人还透露,杨晓萍被“双规”后,通过纪委的人给家人递出纸条,要求替她追要上述剩余好处费用,不料被有关部门发现,帮她递纸条的人也被抓获。

记者在晋中院大门口张贴《公告》上看到,杨晓萍已于2012年12月6日公开受审,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三项罪名,而杨洪只是涉嫌受贿一项罪名。

东窗事发后,二杨互相推诿扯皮,不愿承担罪责,杨洪在法庭上说:“我认为不是共同受贿,因为我一分钱也没拿到,都是杨晓萍收取的,我成了杨晓萍的工具。”

没有其他涉案人?

作为在灵石县呼风唤雨的头号人物,杨洪过去也是一个有作品散见于报端的文人,在法庭上他说话声音低沉,但颈椎笔直,认真对答公诉人对他的指控。对公诉人指控的他给县里乡镇局等领导打招呼、打电话、发短信,他基本认可。但对他和杨晓萍因承揽工程共同谋取好处费不承认是共同受贿,他认为是杨晓萍一人所为,其理由是现在收的1700万余元现金没进到他口袋一分钱。

在公诉人的指控中,有至少五六个乡镇领导在证言中说:“某年某月某日杨洪给我发过短信,内容为杨洪让关照某公司或某人。”对此,杨洪说忘了。杨洪辩护人问公诉人:“有证据吗,让我们看看短信内容?乡镇领导怎么记得时间如此清晰?如没有短信证据,该证言不足以采信!”

公诉人则辩称,时间已经过了好几年,用科学技术也恢复不了短信,你也不要低估任何一个证人的记性,其他证据链足已证明。

但公诉人又说,杨晓萍被“双规”后,收缴了其4部手机,并且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了其通信记录和所有短信。否则,也难找到行贿之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旁听的人于是质疑:怎么不恢复杨洪的手机短信呢?杨洪的手机短信里究竟有什么内容?恢复了怕什么?

杨洪的事发绕不开杨晓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她牵出来的。

记者注意到,给杨洪行贿和“看望”其父母时给礼金的几乎都是青一色的老板,没有一个国家公务人员。而且35项指控中也是青一色的受贿,没有行贿。

在场的七八十名旁听者不解,难道杨洪只会受贿,而且只受老板的贿,不受其他乡镇科局干部的贿?

“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亲朋好友!”和大多贪官一样,坐在审判席上的杨洪如此忏悔。

“看在我认罪、悔罪并给老婆写信让其配合你们办案的态度上,希望法庭认真考虑,不要让我老死狱中,留条老命!”这是庭审结束时杨洪发出的最后希望。(李应厚)

山西灵石县委书记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后落马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2/19/c_124119749_2.ht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