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填补养老金亏空,不必摸石头过河

另一面专题:填补养老金亏空,不必摸石头过河

导语:根据日前社科院发布的报告称,中国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高达767亿元,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在各个国家均针对养老保险日益扩大的缺口,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应对的背景下,中国养老金亏空如何填补虽尚无定论,但一味挪用填补,无异于坐视不管。

一、国企红利补充,养老金的有力保障

将石油收入进行境外投资的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将国企红利转换为全民财富,成为社会福利坚实后盾

从国企红利转为全民财富,并且成为养老金的有力补充,挪威著名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作为专门将挪威的石油收入进行境外投资、以便为日后的社会福利提供保障的专款,虽不直接参与挪威的养老投入分配,却是挪威政府社会福利投入的坚实后盾。这支全球第二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在2009年因为投资得当,总收益率高达15%,使得当年基金总额超过4500亿美元。截至2011年1月17日,该基金市值已达5400亿美元。挪威财政部乐观地预测,2015年该基金市值将达8000亿美元。

2002年,挪威用于全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总支出就占政府预算34.2%,养老基金是“社会主义”福利的有力保障

依靠该基金的回报,挪威有效缓解了政府赤字压力,同时也是令人艳羡的挪威式“社会主义”福利的有力保障。早在2002年,挪威用于全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总支出已达1924.9亿克朗(约合2233.5亿人民币),占政府财政预算的34.2%,国民生产总值的12.6%。2007年的挪威,单身退休者每年的最低养老金为每年113000克朗(约合11万人民币)。从出生成为挪威公民的那天起,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制度就伴随一生:医疗、失业保险、生育保障、康复基金,伤残抚恤,遗属年金以及退休金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挪威的石油基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当代人管当代人

智利作为全球养老金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完全将养老资金交予公民个人,国家只负责立法监管

据美世(MERCER)与澳大利亚金融中心共同制定的全球养老体系指数(MELBOURNE MERCER GLOBLA PENSION INDEX),在全球18个国家中,智利在养老体系评估排名中居第八位,高于美国和法国。

普通智利人只用每月将工资的13.4%交给公司,其中10%作为养老金个人账户强制储蓄,由个人自主选择的养老金管理公司随即把养老基金作为资本拿到市场上去投保赢利。等投保人退休或死亡时,养老基金将连本带利以养老金形式返还本人或家属——每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除国家提供的最低养老金外,只取决于个人养老金积累额,和其所在管理机构的投资收益状况。养老金投资和使用的权利,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属于公民个人,而政府除了负责立法和监管,以及提供每月不少于100美元的低保。

香港“强积金制度”是当代人管当代人:若选择内地“现收现付”制度就等于埋下定时炸弹

与智利相似,自2000年起实施的香港“强积金制度”则是雇主和雇员各自供款5%(供款下限为月入6500港币,上限为月入25000港元)。这些钱都在个人户头中,但集中交给第三方基金公司打理,由雇员向其交纳管理费。到退休年龄,雇员可以一次性支取自己的退休金及其收益。整个过程中,政府不掏钱,只起监管作用。

截至2012年3月31日,强积金计划的总资产净值已达到3907亿港元。从2000年12月1日推出至2010年12月31日,在扣除各项费用后,年化回报率为5.5%,跑赢同期通胀率(每年0.7%)。对此,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梁祖彬评价称:“如果当时选择了类似内地的‘现收现付’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三、养老金入市,要求市场规范透明

各国养老基金通过组合投资获得回报:英国六成养老金用于股票投资,德国倾向投资实业

据世界银行《养老保险——2020年的中国》显示,虽然各国养老基金都因人口老龄化而颇受冲击,但不少国家由于权力挖潜,通过已有基金积累进行多元组合投资,所获回报率颇丰,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四国的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分别达到13%,11.5%,9.5%和8.3%。在英国,资产规模超过1.1万亿英镑的养老金是该国政府债券的主要投资者。除了购买政府债券之外,英国养老金资产的六成左右用于股票或股权投资。相比而言,德国养老金产业的投资选择更加倾向于实体资产,更加注重其社会效益。

中国各地社保基金结余不得入市,政企合一方式运营基金难免暗箱操作缺乏公平

从2011年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首次提出养老金入市,直至2012年3月国务院才批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养老金1000亿元。同样在3月下旬,财政部发布文件,要求各地社保基金结余只能转为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地方社保基金,不得入市。缺乏规范的金融市场、公平公正的监管机构和透明的法治环境,中国的养老金市场化运营至今仍然需要面对“入市是否能够更安全”的质疑。

四、延迟退休,无公平不适用

世界多数国家纷纷采取延迟退休或弹性退休制度,应对养老金赤字或人口老龄化趋势

在欧洲许多国家养老金赤字以每年几十亿欧元速度迅速上升的背景下,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改革的新趋势,即是提高提前或标准退休的法定年龄。例如,德国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英国正在使男女的退休年龄相同,均为65岁,在10年期内分阶段实现;澳大利亚正在以每2年6个月的速度改变女性获得养老金的年龄,从1995年的60岁提高到2013年的65岁。

2012年2月,美国调查机构皮尤中心公布报告称,美国至少面临1万亿美元的养老金缺口。因而,为了鼓励人民推迟实际退休年龄,并阻止提前退休,美国的退休年龄分三档:第一档是提前退休,愿意提前退休的美国人可以最早在年满62周岁时退休并领取70%的退休金;第二档为年满67周岁申请的正常退休,领取全额退休金,大约每月1000-2000美元左右;第三档为制度鼓励的延迟退休,美国人可以工作到最晚到70周岁,每月可以领到1500-2800美元。

弹性退休作为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公平、劳动关系、双规制尚未厘清的中国

2012年7月,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每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然而,从中国现状来看,自1997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制度起,1998年中国就有半数省市养老金收不抵支,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加之仅2%的养老金收益率,延迟退休不仅于事无补,更会由于双轨制、特权关系、下岗职工等等原本存在的不公平的现状,带来更多的问题。

五、提高社保缴费率,中国已“过高”

欧洲各国均提高社会保险的缴费率补充养老保险资金;中国社保缴费率已处于较高水平

所谓的社会保障缴费率,既雇员和雇主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总额占个人工资的比例。目前,除英国与比利时以外,所有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都提高了强制缴费率。例如,法国在1997年把社会保障缴费率从2.4%提高到3.4%;加拿大的缴费率也从1996年的5.6%提高到2003年的9.9%。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的OECD国家取消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缴费封顶线,包括芬兰、挪威、葡萄牙和瑞典。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社会保障报告(2010—2011)》数据显示,中国社保缴费率已处于较高的水平,OECD24个国家中,仅有丹麦、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社会保障缴费率高于中国的缴费水平。

六、挪用个人账户,等于坐视不管

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不等于亏空,瑞典、意大利的养老金空账等于记账账户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世界银行提出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每个参保者在工作时为自己存钱,用于退休养老,避免因年轻人数量趋于下降导致今后养老资源的减少。不少国家据此进行养老金改革,中国自1997年正式确定了:“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标志的混合型养老保险体制。”但实践表明,其中的个人账户最终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账户,并没有实际的资金在里面,由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空帐”。

空账和养老金亏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也是一种模式,在一些国家被采用,例如瑞典和意大利,都采用名义个人账户制。个人账户中并没有资金,只是一个记账账户,账户余额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调整,到退休时按照该账户的累计余额发放养老金。

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并未采取有效方式吸收“转轨成本”,只能靠挪用个人账户勉强维持当期平衡

中国在设计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也就是从传统的现收现付转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体制时,没有采取专门方式处理转轨成本,而是期冀通过加大企业统筹费率的方式逐渐将其消化。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中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模式。“统账结合”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结合起来,是一种“部分积累制”的基金模式。

以1997年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计算,当年政府遗留的养老金“隐形债务”负担约2-5万亿元。近些年来,由于参保职工人数增长缓慢甚至减少,离退休人员增长迅速,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欠费严重,导致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只能通过挪用个人账户来实现当期支付平衡,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

结语:从全民参与、积极改革的榜样,到成功转轨、保障有力的案例,当今任何一个面对养老金亏空或潜在社会养老压力的国家,都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不用如此故意“摸着石头”。(出品:网易另一面,编辑:沈燕妮)

详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