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骑马舞成为风行世界的招牌动作,而这源头正是因为韩国歌曲《江南style》,MV中形象滑稽的“鸟叔”PSY(朴载相)扭动着更滑稽的舞姿,以欢快而简单的旋律,快马加鞭地征服了全世界,惊为“神曲”。11月8日,还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成为YouTube历史上最受欢迎视频。

  《江南Style》里的“江南”指的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许多有钱人和社会名流在此居住,并且象征着“时尚”和“富裕”。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该地区的有钱人“我”正在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充斥着庸俗的上流奢华生活的标志性图景。

  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口口声声强调“偶吧Gangnam Style”(哥就是江南范儿!),但在MV里,“我”的表现与举止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潘?rdquo;,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成为韩国大众“仇富”的对象(如同中国人对镶着金牙、挥金如土的煤老板的态度一样)。“鸟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知道自己不是帅哥,但我像韩式拌饭,口味大众化。其实我的外表土里土气,一点都没有江南范儿(象征“高富帅”),所以我唱这首歌就有了亮点。”

  当然,对于韩国或者懂得韩语的人之外,对这种讽刺的深刻则并不在意,甚至毫无意识。也正如英国《卫报》在《江南Style搞笑在哪里?》一文中指出的:西方观众喜欢《江南Style》,不可能是因其背后隐含的政治信息,文章认为,这无非就是一个肥男跳着滑稽搞笑的舞蹈,唱着重复无意义歌词罢了。在我看来中国人同样如此,MV中的讽刺意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存在隔阂的。其内涵着很大程度上,与《最炫民族风》没有太多差异,百搭旋律与简单舞蹈。而且这种潮流,只不过是《忐忑》与《最炫民族风》等神曲的韩国版罢了。但尽管如此,如果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象,以及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神曲”背后的文化特性

  对于《江南style》,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了,有的分析了“韩流”的文化特征,以及背后的政府推手,还有分析认为是平民文化通过互联网病毒式营销的又一次爆发,甚至有人从乐理说、心理说、生理说等角度进行了全方面的分析。但这些似乎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肌理中。《江南style》并非第一个也非最一个能够火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神曲。

  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的信息化,全球化的地球村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了。美国的一首歌、一集电视剧、一部新电影,通过网络几乎可以同时间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球文化一体化已经实现了。而这正是《江南style》快速地风行世界的技术基础。

  但在这种技术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这个神曲有着当下畅通传播的共性。它和中国的神曲,比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Only you》、《嘻唰唰》、《忐忑》、《爱情买卖》、《最炫民族风》,还有之前流行的《No body》、《甩葱歌》等一样,都是旋律动感,动作(或舞蹈)易学、情节简单平淡,歌曲朗朗上口、不用太多技巧,总体上歌曲夸张、无厘头,适合恶搞、随意剪辑,具备了很高的传播度。另外,它们的走红模式都是相似的:作者或演唱者不经意间推出,然后在网络上,偶然走火,在这走火过程中,必然有各种狂欢式的解构与恶搞,这种解构与恶搞,推波助澜地造就其成为“神曲”。

  不过,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们的这些表现之下,都有着“审丑”的特征。俗,俗不可耐,或怪,见怪不怪,也就成为了神曲或者现象。在世界范围都是如此,在中国尤为明显。这些并不是葛兰西所谓的“文化霸权”或意识形态上所谓的“文化渗透”。在流行文化上,全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够如此的殊途同归。

  2004年初,美籍华裔孔庆翔(威廉·孔),参加“美国偶像”电视频道的歌舞表演比赛,以唱歌走音、行为笨拙、没有专业常识,而走后成为了“美国偶像”。这可以说是21世纪以后审丑文化下走红的滥觞与代表性事件。

  与在这种风气遥相呼应的是,中国的芙蓉姐姐。从2003年底开始芙蓉姐姐以游学清华、北大的边缘人身份在北大未名论坛、水木清华BBS发贴和发大量照片、视频。镜头前的她身材臃肿、相貌普通,却摆出各种夸张造型,芙蓉式S曲线滑稽可笑,再加上极度自恋的语言与厚脸皮的自我吹捧,网友们纷纷好奇围观,视为妖孽下凡,“世界上最丑最胖最不正常的人”。她也由此在网络迅速走红,进而被各路媒体相互报道,成为红极一时的草根明星。

  随后凤姐、犀利哥、小月月等网络人物基本上也以同样的怪异特征而走红,加上周星驰电影中的“如花”姑娘、伪娘、小沈阳等,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后现代“小丑”图景,以满足在网络上寻找热点与打发时间的众多网民的好奇之心,带来欢乐。这种现象,笔者曾经将之描述为愚乐时代的“社会癫痫症”。愚乐也即傻乐,这种快乐,可能是下意识的跟风,也可能是被快乐,乃至是有些病态或消费病态的娱乐。但当现代大众在娱乐时对传统审美观念进行反叛,打破了几千年来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出现了强烈的审丑倾向时,这个社会就像患上了癫痫症。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尤为多见。而这一切要素,都吻合了当下这些事件的参与构成:参与者为青年群体为主,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与间歇性,这些都是社会癫痫症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像一场熊熊燃烧的烈火,然后就是之后的筋疲力尽,转入停歇休息之态,开始养足精力,迎接新的一次次癫痫,重复着那种反叛似的审丑狂欢。正如一网友点评《娱乐至死》所说的:“莺歌燕舞中的芸芸众生只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对于如何生成一套解释和认知世界的理论,娱乐无能为力,早已缴械的人们更是无所适从,当世界在黑暗的语境中难得地安静下来时,焦虑和无力感将如鼠疫一样蔓延,只有当下一次娱乐狂欢降临,人群才会告别墓地般的安静,这种恶性循环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机制,也是我们时代病灶所在。”而这些都并非中国的特有,它们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文化中的共性。

  当然,现在我要对以上的分析做一些修正。其实这些并非简单的“愚乐”,其实其中还存在一些解构式的戏谑与反叛存在,从而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审丑的快感。审丑是对审美的反叛,恶搞是对严肃的解构,在后现代社会来说,解构是一个通行的方式。

  人们在捧红孔庆翔、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鸟叔的时候,也说明,从审美到审丑的价值的裂变,正好应和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路径。审丑观的社会背景,就在于时势造“呕像”,、这个时代那些高大全的偶像,已经早已丧失了榜样力量,相反有的只是无尽的审美疲劳,于是,人们宁愿将偶像颠覆成“呕像”,把审美逆转为审丑,塑造自己的平民英雄或非正常的“呕像”,以实现对严肃、正经文化的反叛,以获得随之而来的快感。不过,这也只有一定程度的反叛了,而且反叛还不是主要的目的。最本质的原因还有归咎于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文化潮流。

  “简爱时代”的来临

  审美与审丑的二元发展,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代表,但这种二元,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就是符合“简爱”的特征,拒绝复杂化、严肃化、过程化,转向标准化、单向度化、傻瓜化、肤浅化、快速化、单向度。比如从审美的角度,越来越多的美女,仿佛都是一条流水线出来的,撞脸的风险并不亚于撞衫。同时,这样的审美也充满着各种解构性,今年内我们从新闻上就看到“湖北高校选校花要求两乳间距大于20厘米”、挂名着“国际小姐”、“环球小姐”、“环球比基尼小姐”的选美活动中,各地区选出三甲却惨不忍睹等,让审美与审丑在终结价值上归于一致:一切都是为了娱乐而生,简单、肤浅、刺激感官,就是最大的成功。因此才有人认为现在是美丑不分的时代,这也正是因为审丑与审美都殊途同归,都归于这种后现代文化:简简单单,可消费、可娱乐、可速朽。

  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詹明信写到:“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也毫不客气地指出:“然而在文化领域,人们对奇思怪想却毫不节制。传播媒介的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新的形象,颠复老的习俗,大肆宣扬畸变和离奇行为,以促使别人群起模仿。过去三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已经帮助竖立起流行时尚的庸俗统治: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这些理论大师们的批评,真是指向了当下这种流行文化的本质。

  回到音乐上,正如上文分析的,从《忐忑》《最炫民族风》到《江南style》,这些口水神曲它们的共同特征了简单、易学、适合恶搞,具有极强的传播度。其实,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背后,正意味着一个“简爱时代”的来临。“简爱时代”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简单的才爱,爱的就是简单,对复杂性的事物失去耐心,一切都要精短化、碎片化,傻瓜化、充分娱乐化。而微博正这样一个时代的巅峰典型,140字,多一字不行,甚至在140字当中,还要做功课,极致化到必须第一句就要直奔主题,才能赢得更多的转发。

  追溯近几年的世界文化潮流,特别是中国的青年文化场域里,“简爱时代”的特征已经很明显:喜羊羊灰太郎、麦兜、机器猫、hello ketty,这些童稚化动漫作品与角色成为大量成年人的挚爱;开心农场、网游中的打怪捡金币、连连看、愤怒的小鸟,这些都不用过脑的游戏成为全民游戏;微博、Twitters盛行,对长文失去耐心,简短一句话成为主流,“爸:钱!儿”这种交流,成为一种普遍人际关系生态。此外,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上,大量人类幼稚期使用的词汇,也开始大范围流传,特征上具有单音节、词汇重叠、口齿不清,如“华丽丽”“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看”“酱紫”“怕怕”等等,还有大量的“啊”“啦”“哈”等语气助词与在线、短信聊天常用词、聊天表情;而“3Q”“orz”“??rdquo;“呆呆”等字母、数字组合与古词新用,就是利用初级语言的谐音或者象形语言特征;转发、转播、收藏(Mark)成为微博、QQ空间、校内网(人人网)、博客等的主流模式,如果谁还花时间去写一篇长长的博文,那不是有病就是病的不轻。这就是“简爱时代”的写真照与千姿百态的生态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Less is more(少就是多)成为一个时代的全球口号。

  最近一些人士已经在反思碎片化的微博生活在割裂了自己的世界,从而正打算告别微博,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自己从内心里拒绝这种简单化、傻瓜化的生活,却毫无改变能力,日益陷入到这种泥沼。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全面地呈现出了,人们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笑了,有别人代替他思考,因为有了谷歌、百度,而百度一下,你什么都知道,谷歌下,你就知道太多了。个人在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升级、资本运作、政治秀等面前,丧失清晰的判断与深刻的解读,彻头彻尾地成为了附庸,成为名符其实的庸众。

  其实在这种简爱时代里,其中的文化却并没有利奥塔、德里达等理论家发展出的解构主义所解释的颠覆、反叛、否定、拒绝、抵制、重构等特征,它们表现出来其实很简单,是一种文化退化,文化也将和人类是身体一样,越来越呈现出退化(或向功能丧失方向进化)的趋势。或者说,是在这个表明看似精彩纷呈的世界里,特别是丰腴优裕物质伺候下的文化贫困的表现,而在这里面狂欢的民众们,在荷尔蒙过多却无处发泄的青春过剩年代,成为一个个文化贫民,只能跳跃着骑马舞、戏谑着芙蓉姐姐凤姐、围观着干露露一家三口的无耻,沉溺于这个肤浅的愚乐时代,并乐此不疲,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于现实,不会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已经没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