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收入差距状况如何?国家统计局日前表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为0.491,然后逐步回落,到2012年为0.474。根据基尼系数的定义可以得出,在基尼系数为0.5时,相当于25%的人得到75%的收入,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4的水平要比这个状态稍微公平一些。

有媒体说0.474这个数字相当严重,因为它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发达国家一般在0.24到0.36之间”,“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值0.44”。事情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流行于网络的这三个“对照组”数据都与实情有很大出入。

首先,“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这一说法仅流传于中文传播空间,搜索相关英文材料,除中国媒体写的英文报道之外,各种权威、非权威的英文资料均未见“基尼系数0.4”有任何特殊之处的说法。美国1980年之后基尼系数一直超过0.4,法国等数个西欧工业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工业发展时期基尼系数也长期在0.4以上,80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停滞基尼系数才逐步下降。如果说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难道“警戒”的是处在主要经济增长时期的美国、法国?

其次,“发达国家一般在0.24到0.36之间”说法也不尽准确。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数据,美国2010年基尼系数为0.469。欧洲统计发布的基尼系数数据,2011年欧盟27国如果看税前基尼系数,英国为0.51,意大利为0.53,希腊为0.44。中国基尼系数0.474从方法上看更接近欧洲“税前基尼系数”概念。

最后,“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值0.44”则是错误的说法,这显然是把各国基尼系数相加后除以国家数得到的平均值,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基尼系数是基于收入数据经过数学计算得出的,各国“收入”概念不同,不具可比性,不能简单平均,只能把“全球”作为一个单独对象,研究“全球基尼系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全球基尼系数”2002年为0.71,2005年为0.68。

基尼系数是基于“收入”概念的指标,如何定义“收入”对计算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在中国,城乡之间“收入”概念不同,城市房产已经“货币化”了,相应收入可以计入个人财产性收入,而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无法进行相应的个人收入统计。类似这样的区别几乎存在于收入统计的方方面面,因此城乡可比的收入统计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中国的“城市内部基尼系数”和“农村内部基尼系数”都低于全国基尼系数,全国基尼系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乡合并计算过程。

实际上,如果跳出“基尼系数”的概念看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小于美国和欧盟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伊曼努尔·塞伊兹于2012年3月公布的论文称,2010年美国全国收入增长的93%为顶尖1%美国家庭所获取,这如果被折算进去,美国的基尼系数恐怕就是0.8或0.9了,但美国前1%的富人只申报了应纳税收入的至多17%,而这部分是无法纳入统计的。在欧洲,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欧盟有近1.2亿人口面临贫困或遭社会排斥风险,占欧盟成员国总人口的24.2%。这如果折算进基尼系数,欧盟的基尼系数显然会更大。

欧美基尼系数显得相对“平等”,一方面与“统计局只统计可统计的数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完善二次分配机制有关。欧美的二次分配规模通常占到GDP总量的20%—30%,极大提高了居民最终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这也是一些欧洲国家税前基尼系数在0.5以上而税后基尼系数可以降到0.3以下的原因所在。

不可否认,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存在巨大收入差距,并引发很多社会问题。但不能据此夸大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人为制造恐慌情绪。▲(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