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建築獎獲獎建築:可供居民自由出入、盡興表演的「絲瓜棚」——羅東文化工場

文 /劉冉

台灣宜蘭羅東小鎮上,有一座遠望恍如太空站、近看如繁茂林場的現代建築。居民自由出入,吹陶笛或打太極,親切地叫它「絲瓜棚」,儘管其大名是「羅東文化工場」。1700公里之外的河北秦皇島,青少年營地「歌華營地體驗中心」,如一本置身於自然的教科書,溫柔攤開在孩子們面前,樸實流暢的空間幫他們實現探索之可能。它們不是鳥巢、CCTV大樓這樣奪人眼球的霸氣建築,也不是大國小民的「形象工程」,在 12月 9日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頒獎禮上,它們相遇,雙雙獲得這個民間發出的「最佳建築獎」。

逐漸清晰的公民建築

中國建築傳媒獎來到第三屆。從最初 10個申報作品到如今 101個提名作品和 100個申報作品,這一由《南方都市報》等非建築專業機構發起的建築獎項,正贏得建築業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

獎項的口號是「走向公民建築」,即是:「關心各種民生問題,如居住、社區、環境、公共空間等,在設計中體現公共利益、傾注人文關懷,並積極探索高品質文化表現的建築作品。」而本屆提名及初評委員會主席、《建築師》主編黃居正認為,公民建築要「明確考慮使用者的需求,激發其開放、靈活、能動而自發的行為。」

入圍最佳建築獎的作品,體現着公民建築的不同側面。深圳南山婚姻登記中心中舒緩的螺旋通道,為一直枯燥單調的婚姻登記程序重新注入了浪漫與美好;安徽黃山的休甯雙龍小學,以抗震性強、低能耗且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創造出多功能的室內外場地;雲南騰沖的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結合了傳統木結構和現代構造,且全部由當地工匠完成,成為地域傳統資源保護的一部分。

在羅東文化工場的主要設計者、「田中央工作群」的建築師黃聲遠看來,「公民建築」並沒有固定的內涵,「每個人心裏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大家想要的其實相差並不遠。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和幫助每一個人達成他們的心願,而不要用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束縛了其他人的想像,那與我們現在反對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上,他對羅東文化工場設計理念的解讀,就是對公民建築最好的詮釋:「採用美術館吊起來、文化市集趴下去的剖面策略,認真把空間的中段空出來,不擋到四周互望的視線。這種把一切留給公眾流動,遊走其間到處透出山色的簡單心願,點出了宜蘭公共工程還地於民的心胸。」

在商業、技術與權力的桎梏下

另一個重要獎項「居住建築特別獎」由寧波鄞州人才公寓獲得,這座商業住宅通過 45度錯角實現了每戶皆有南向採光與南北通風,並以樓中樓形式在 45平方米內追求空間的多樣性。「幾十年來中國城鎮化令城鄉人居住宅建設量巨大,如何讓民眾在商業住宅中安適棲居、又能維持傳統鄰里空間和創造新的公共空間,是我們評選的考量。」黃居正說。他指出,商業住宅的獲獎能夠引導更多開放商關注居住品質與空間公正。

而建築評論獎獲得者、來自台灣的阮慶嶽指出,過去十幾年對台灣青年建築師來說是漫長的沉滯期。「因為政治權力與商業機制,曾經建構台灣當代建築近兩個世代的價值觀。這個體系經過時代大環境的流轉變動,造成此刻信仰的某種潰散,以及如何自我建構的質疑。」他警告我們,「現代建築的建構過程裏,暗藏着對政治權利過度依賴的觀念。」

雲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的設計者、剛滿 40歲的華黎獲得本屆「青年建築師獎」,他在感言中闡釋技術的局限性與建築的真正內涵。「形式往往在誕生的時候即死亡,成為一個空殼;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並不關照內心的問題。建築不僅是空間的塑造,也是時間的經驗;建築師是經驗的載體,建築承擔的是從出生到死亡與它相關的所有人的生活記憶。正因為有人,尤其是作為個體人的記憶,建築對我們才有意義。」

更讓華黎警惕的,是建築被消費時代的資本利用與曲解的可能。「我們處在一個意義總是被綁架的時代,被符號、權威、利益綁架的時代,而消費、傳媒、話語權、資本則是綁架的工具。所以,真正的公民建築就是把我們從綁架中解放,讓使用它的人回到生活本身;公民建築應該摒棄不需要的、被強加的意義。」

鄉土建築無聲消亡

本屆「傑出成就獎」授予了清華大學終生致力於中國鄉土建築研究與保育的陳志華。因病未赴現場的陳老先生在視頻裏談到對鄉土建築的理解:「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在社會工業化之前,連城裏的房子都是農民來建造的。所以,農村的房子常常比城裏的還要有創造性,因為那是農民給自己建的——他們做主,多一份創造的快活。而且,農民在自己的房屋上可以自由地、精確地、不斷地去推敲、加工和翻新,所以村子裏的房子往往比城市裏的豪宅更靈活,也更能滿足農家的宅子需求。」

1980年代末以來,陳志華帶着青年學子四處奔波,力圖讓人們了解鄉土建築的價值。然而,拆毀的速度遠遠快於記憶。它們被毀得如此之快,甚至像沒有存在過。「我們最近打算要編一本中國鄉土建築的集納大全,但是我知道,做不出來了,因為很多建築已經消失了。一個民族,連自己的建築史、文明史,都寫不出來了,多麼可悲。」

「所有建築都應該是公民建築」,陳志華引用中國現代建築奠基人馮紀忠生前之語。這句頒獎禮上反覆出現的話,反照出的,卻仍是一個形象工程統領一切的國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