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刊载在 SCI/SSCI/TSCI/TSSCI 期刊上 vs 放在网络上, 到底何者的影响力 (impact) 比较大? 在这场 ‘封锁知识 vs 释放知识’的战争当中, 转而支持图书馆界、 支持 Open Access Journals (开放近用期刊) 不仅有利于社会, 更将有利于学者本身。”

论文刊载在 SCI/SSCI/TSCI/TSSCI 期刊上 vs. 放在网络上, 到底何者的影响力 (impact) 比较大? 在这场 “封锁知识 vs. 释放知识” 的战争当中, 转而支持图书馆界、 支持 Open Access Journals (开放近用期刊) 不仅有利于社会, 更将有利于学者本身。

学术发表是一个诡异的系统 — 作者们并没有拿到钱、 审论文的人并没有拿到钱 (他们只是另一群付出免费劳力的学术人员)、 在某些领域, 甚至连期刊编辑也没有拿到钱。 有些时候作者甚至还得付钱给出版社……… 但是科学论文却又是价格贵得最吓死人的文件。 — Greg Maxwell

本校面临期刊订购经费严重不足窘境,不仅既有之订购期刊难以持续,更遑论增订各学科新出版期刊,抑制局限了本校学术研究竞争力。 — 每年花一亿四千万元订阅期刊的台湾大学

活跃于网络社会运动、 开放数字内容、 自由软件界, 任职于哈佛大学的 24 岁程序设计师 Aaron Swartz 在 MIT 校园用程序大量下载学术期刊, 被美国总检察长起诉, 并以一万美元交保。 有趣的是, 这些期刊的著作权拥有者 JSTOR 表示只想确认 Aaron Swartz 并未散布这些文件; 但美国联邦政府却还是执意继续处理本案。 (详见《卫报》、 Jason Kottke 的部落格报导 。) 根据 Jason Kottke 文章最后的 update 看来, 在此次事件当中, Aaron Swartz 的原意可能并不是要解放被封锁的学术论文, 而是要大量分析这些学术论文背后的赞助单位。 (所以 JSTOR 才会说只要数据不外流就不追究。)

不过他被起诉一事, 却惹毛了倡议信息自由化的人士。 几天之后, Wikipedia 贡献者 31 岁的 Greg Maxwell 把 18592 篇创作于 1923 年之前、 版权已过期的学术期刊上传到海盗湾, 供大众下载。(详见 ars technica 报导 或用 “Greg Maxwell” “18592” “JSTOR”“philosophical royal” 等等关键词的两两组合搜寻。) Gregory Maxwell 并且解释他的动机。

撇开法律、 技术、 个人欠缺网络规矩行为等等细节, 让我们把焦距拉远, 问一些很根本的问题: “这些学术作品, 原本是谁的智慧? 现在却变成了谁的财产? 谁是窃贼? 谁在促进社会进步? 美国政府的作为, 在协助谁? 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从本文的标题和 Greg Maxwell, 您可以知道我们心中的答案。 甚至连著作权早已过期的学术论文, 都必须委曲地透过海盗湾提供下载, 以免遭到法律骚扰。 学术界的现况, 究竟有多么不堪?

因为一些 “奇妙” 的原因 (下详),学者们心甘情愿地签字将自己论文的著作权让渡给 JSTOR 之类的期刊出版社。然后大学拿着公民所缴的税 (如果是公立学校) 或学生所缴的学费 (如果是私立学校) 回过头来向 JSTOR 购买阅读论文的有限权利。 台大每年花一亿四千万元订期刊 (为什么读起来有一种 “以此业绩为傲” 的感觉,跟政府将投资 “百亿云端”有点像),其中八千万元靠捐款。

缴税、 缴学费、 特别是捐钱给大学图书馆的公民们,可能从来没想过:他们的钱,被用于采购学术期刊的这一部分,并不是付给写作论文的学者,用以产生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新知, 而是被用来供养一个限制信息自由流通的系统。这个系统让某些学者在大学 (特别是少数经费充裕却还是喊穷的顶尖国立大学) 学术城墙内,比外界的私人公司有更多机会与资源可以享用论文, 把进一步生产的知识私有化, 转变为专利。有用的专利,可以转给自己家人开公司营利 (不起诉); 没有用的专利可以收藏起来,当做内耗型竞争力游戏下的战利品,变成未来的创新者必须避开的专利地雷,进一步阻碍创新。公民被迫或自愿花钱间接伤害自己。

个人直接损失更大的,却是绝大多数 (特别是年轻的) 学术劳工学者们。他们为什么甘愿放弃自己的著作权呢? 独尊论文的学术风气力量强大, 足以迫使尚未建立学术地位的年轻学者以升等为重以生存为重。而且,反正就算不让渡,学术论文也卖不到钱,留着著作权又有何益?

较少人看到的是:让渡著作权,甚至同意不在自己的网站上散布自己的论文,对学者还有另一个难以量化但深层的伤害: 降低影响力 (impact)。 文章上网分享,可以换取注意力, 提高 impact;签字将著作权让渡给 JSTOR,换取 SCI/SSCI 点数,可以获得一种客观量化的 factor。面临两者有冲突时,顶尖卓越大学的优秀学者们往往被迫牺牲 impact, 博取 factor, 被迫放弃目的, 改而追逐手段。 我很庆幸这帖部落格文章没有学术价值, 没有机会得到“让渡著作权, 换取刊载在 SCI/SSCI 期刊”的选择权。 要不然连我这么不屑学术论文的人都会很挣扎: 到底我要用它来对社会产生 impact, 还是要拿它来累积评鉴用的 factor?

学者们真的无力响应吗?其实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及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两个计划存在已久。在台湾,中研院创用 CC 计划、政大图资系 王梅玲教授、辅大图资系毛庆祯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界的部落格 Lib News 都曾撰文关心过开放近用 (open access) 议题。其中一个具体建议,是鼓励学者在投至期刊之前, 先以“机构典藏”的方式抢先公开在网络上,让文章可以被搜寻得到。可惜本校图书馆在校内推动机构典藏机制时,我所感受到的,是一般教授冷淡、甚至不信任的反应。我认为这跟未解释动机、 走火入魔的智财倡导、和组织文化有关。不过暂时撇开一个个别学校的案例,在台湾,如果学术界有良心大佬用行动支持机构典藏,并且愿意跳出来说几句话,或许有机会改观。 (为什么我又想起李家同教授,还有李远哲院长?) 或者台湾学术界的大佬们对这个议题并没有兴趣呢?

那些最有能力改变系统的人——那些论文卓越、期刊因其文章而生辉 (而不是其人因期刊而生辉) 的人, 却也是“这个破败系统下”受害最少的人。他们所需要的资源都可透过机构取得。又因为期刊仰仗他们,他们大可以要求改变标准的出版合约也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到其学术卓越。 其中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大众要取得这些学术作品有多么困难,也不知道在大学之外有哪些事情其实本可以受惠于这些学术作品。——Greg Maxwell

在国际的层次,情况似乎比较乐观。正好在一两个月前,莱斯大学的信息安全专家 Dan Wallach教授在 IEEE 的资安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扬弃 IEEE 的著作权政策 (作者让渡给组织), 改采 USENIX 的著作权政策 (作者保留著作权; 授权组织刊出)?” 大约一百五十人当中,只有两人反对,其他人都赞成。他在文中也提到对付不合理让渡契约的三个常见做法:签归签照传上网、寄回默默修改过的契约、促成学会改变。Dan Wallach 将继续在 ACM 的会议当中提出类似的问题,并且呼吁大家在各个场合提出来,让这个质疑扩散出去, 期待促成 IEEE 与 ACM 及电机信息领域的其他学会改变。

领取大学薪水的学者,他们的智慧,到底应该是自己的财产,或者应该是公众的财产?这是值得另文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但不论怎么硬拗,“大学教授的智慧,应该属于期刊出版社的财产”,只能说是一个荒谬至极的答案 (客气文雅的措辞)——特别如果这个充满智慧的答案出自大学教授、大学校长乃至学术大佬之口。 因特网的出现,让学术期刊出版社的存在失去了意义,或者至少必须大幅缩编。资源有限、采购列表无穷的图书馆界明白:花在采购学术期刊上面的钱,是一种负担; 但在台湾“重视数字绩效甚于真实价值”的文化之下, 秉持着 “数大便是美” 的各大学高层们似乎更乐于把这些数字解释成一种业绩。 所以从没听过哪一位富有智慧的顶尖卓越大学校长 (或学术大佬)真心挺他学校的图书馆、大声倡议支持 Open Access。

我们这个年代的台湾精英学者的智慧与远见 (更精确地说是“智慧与远见的贫乏”) 将写在历史上,成为后世的笑柄。

 

(洪朝贵,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现为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是台湾的自由软件与反对封闭格式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原文链接: http://ckhung0.blogspot.tw/2011/07/scissci.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