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日,笔者以特派记者身份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看到与1年前来此进行语言研修时没有太大差别。和1年前一样,首先迎接入境客人的是灰色的雾气和刺鼻的煤炭气味。但进入市内后有些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灰色的雾气犹如乌云一样将北京完全覆盖。
 
记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北京特派记者生活会从“与雾霾的战争”开始。抵达北京第二天就买了口罩。去年去沙尘暴发源地旅游时也没有戴口罩。就连对大气污染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的人们也纷纷戴上口罩。周围药店和商店里的防尘口罩早就销售一空。当前去购买空气净化器时,营业员却说“大容量的要等两天”。
 
“在外面跑步是自杀行为”
 
去年在北京经历沙尘暴时,只要关好窗户就没有问题。当时的沙尘暴并不严重,因此只是外层玻璃变黄而已,屋里面还算相对清洁。但雾霾却不同,因为是浮尘,即使关好窗户地板上也会出现一层灰。

这让记者养成了下班回家后就擦屋子的习惯。虽然到北京已经1个多月,但从未跑步,甚至连走路也尽量避免。这是因为,就像一位邻居说的那样“在外面跑步是自杀行为”。
 
中国国内的民众也一片哗然。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长假开始前的2月8日视察了北京某地铁建设现场和出租车公司等地。习近平强调,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原因就是“治理雾霾”。若想减少雾霾的主犯——汽车尾气,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必须发达。
 
迎来2013新的一年,高领导人要求治理雾霾,可见雾霾已经成为最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不论贫富,最大的节日春节期间燃放爆竹驱鬼招财是一大传统。
 
但今年由于雾霾就连放爆竹也有所克制。据报道,爆竹释放出的烟雾使北京等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至1至6级中最差的6级,因此中国人开始克制燃放爆竹。春节前,《中国青年报》通过主要门户网站对2261名网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76.8%的受访者表示:“为防止污染大气,春节期间将有意不燃放爆竹。”

一天发生2000起交通事故
 
今年1月,在北京没有出现雾霾的日子仅有5天。1月中下旬,随着雾霾持续出现,甚至看不到太阳,导致呼吸道和心脏疾病患者激增、工厂停工等。据分析,北京出现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冬季煤炭燃烧释放的烟雾和600万辆以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与低气压相遇。含有大量污染物质的空气在北京上空纹丝不动。
 
特别是,1月12日晚,北京市中心的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浓度达到每立方米993微克,逼近1000微克,污染程度十分严重。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值(每立方米25微克)的近40倍。如果PM 2.5浓度超过每平方米300微克,人体的免疫力就会迅速下降,有染上疾病的危险。
 
各医院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且因急性心脏病发作来到急诊室的患者达到平时的2倍,因此中国老百姓开始将雾霾视为“生存问题”。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虽然不想呼吸北京的空气,但没有办法。”在北京发行的《新京报》1月30日报道称,雾霾笼罩的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面积达到130万平方公里。130万平方公里是韩国总面积的13倍,占中国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无处不在的雾霾已经让人避之不及。而部分外国人为躲避雾霾踏上了回国之路。

《京华时报》报道称,尤其是1月31日,北京出现雾、霾、雨、雨夹雪、冻雨、米雪和冰粒7种天气现象,一个上午就发生2000多起交通事故。这是因为“冻雨”使道路结上一层薄冰,而雾霾天气又使能见度下降。据报道,北京附近的京新(北京至新疆)高速公路上近50辆车连环追尾,北京市内也发生40车连环追尾事故。
 
血旺汤、蒸萝卜等健康食品走俏
 
由于雾霾天气肆虐,“新造词”和“特色商品”也层出不穷。北京地区出现了新造词“北京咳”,颇为流行。意思是说刚到北京的外国人或外地人一天之后就会因呼吸系统出现病变而引发咳嗽。“患上北京咳了吗”甚至成为询问对方健康状况的问候语。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写道:“北京咳的特点是,只要离开北京就会痊愈。”
 
中国新闻网报道称,以“发扬光大慈善事业”著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推出了装有西藏等地新鲜空气的“空气罐”。该公司表示,每罐售价5元人民币,10天内售出800万罐。陈光标1月31日这一天还免费发放了空气罐。

新华网1月30日报道称,还出现了一种“阳光罐子”,插上电源罐中就会发光,让人有沐浴阳光的感觉。网店等销售的各种口罩十分抢手。“口罩”最近在中国成为和内裤、袜子一样的必备物品。很多中国人戴上能隔离超细微尘的“特殊口罩”和遮住整个面部的“防毒面罩”。另外,防尘鼻罩、鼻腔净化喷雾器等各种声称可以改善呼吸道的“神器”也在网上热卖。
 
能减少雾霾对人体伤害的食物也备受追捧。拍姜韭菜滚猪红汤、豆腐黄花鱼、雪梨炖百合和牛肉炖萝卜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四道菜具有清除体内粉尘、预防呼吸道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另外还有“西红柿等红色蔬菜预防感冒最好”、“牛奶、鸡蛋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说法。
 
很多人评价称,雾霾天气使中国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国内开始反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

朝鲜日报中文网 chn.chosun.com
本文内容归朝鲜日报和朝鲜日报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摘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