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肖特关于毛泽东的父亲把儿子的原配占作“小妾”的猜想来自何方?“鄂豫皖”变成“鳄鱼湾”——来自翻译的疑云。江青到陕北洛川受到“盛大”欢迎,错误又出在哪里?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连载之三)

陈小雅

 

“小妾”与“鳄鱼湾”——来自翻译的疑云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Short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他的那个如此重大的发现,在毛泽东执政以前的四十余年里,没有流传,而是在1999年,也就是Short走访毛泽东的家乡时,才被一个外国人发现呢?

 

我设想,Short1999年在韶山真的找到过一位“知情者”。而这位知情者应该是在毛泽东结婚的那个年代,就已经通晓人事了。毛泽东于1907年结婚,毛泽东的原配罗氏于1910年去世。如果,这位被采访者是一个1900年出生的人(他在罗氏去世时已有十岁),到1999年见到Short时,他也已经99岁了。我们不知道,韶山冲是否真的出现过这样一位“寿星”,但我们姑且相信,Short真的有幸能见到这样一位知情人,但这位老人究竟对他说了些什么?却是我们不得不存疑的。

 

首先,“小妾”一词,是从何而来的?

 

这里讲一个题外的故事,笔者在写作《中国“丈夫”——毛泽东的情事》[1]时,有一章专门考察了1974年前后,发生在北京的一则政治谣言。其中涉及到罗克珊. 维特克(Roxane Witke)在《江青同志》一书中的这样一段记叙:江青对她说,自己1937年到达陕北洛川时,正在召开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全体人员出动,欢迎了她,同她握手。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相信。但究竟是江青在说谎,还是Witke的记录有问题呢?一般中国人很愿意相信,是因祸国殃民而声名狼藉的江青说了谎。有人则认为,江青不一定吹牛,因为另一名著名女作家丁玲1936年到达陕北的保安时,就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热烈欢迎。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地方,一帮武夫,没有见过名女人嘛……

笔者不敢轻信任何一方,于是去查找了对江青十分反感的,与Witke同时在场,并担任记录的中国外交部官员张颖的记录。结果,同时在场、负有记录责任的张颖笔下根本没有这些情节。笔者相信,Witke是一个学者,她不致于凭空捏造。她留下这样的描述,一定是有原因的。但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后来找到一位当时参加那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人的回忆录,一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那次会议闭幕,大家走出会场时,刚好看见江青乘坐的车也到达了那里,因为与江青同行的一位女士,要在那里与参加会议的丈夫会合,一同前往延安。在那种情况下,那位女士把江青介绍给大家,有人与江青握手,是毫不奇怪的。毛泽东因为有事,是那次会议最后离开会场的人。在江青的叙述中,没有提到毛泽东与她是否见面或者握了手。从张颖披露的江青与Witke谈话的全部记录看,我认为,江青有可能是按照这种实情叙述的。但是,对于中文听力不太好,又被江青的历史跨度极大、专业名词颇为生疏的叙述搞得昏头胀脑的Witke,完全可能因一时走神,记录得不完全,而在复原整个过程时,把那个场景想象为对江青的盛大欢迎了。

我认为,Short在韶山,完全有可能陷入同样的境况。首先,他自己的中文听力怎么样?他的翻译的素质怎样?对口音浓重的湘潭话的理解力怎样?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知识怎么样?都是未知数。而这几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得力,记录和理解就有可能发生偏差。据我的朋友王友琴女士说,在Short的这本《毛泽东传》里,就曾把 “鄂豫皖”——代表中国的湖北(鄂)、河南(豫)、安徽(皖)交界地带的一个红色根据地的名称——翻译成了“鳄鱼湾”。那么,Short是否会把当地人所说的“小节问题”理解为“小妾问题”呢?湘潭话的“节”(jie),正好读作“妾”(qie)!

另外,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负气而不知轻重的少年毛泽东曾对父亲说过这样的话:“既然你说她好,你自己去娶她吧!”而在不了解中国少年反抗父辈习惯语言的Short那里,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个建议被提了出来”……

凡此种种,虽不能作为结论,但却是不能不考虑的。

此外,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并非像外人所理解的那样不共戴天。有照片为证:

依照照片标明的“民国八年阴历九月二十二日”,以及照片中毛泽东臂戴黑纱的标记,我们可知,这是在毛泽东的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和父亲、堂伯父和弟弟的一张合影。从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毛泽东(右一)站在堂伯父(右二)的身边,而依傍着父亲毛贻昌(左二)的,却是小儿子毛泽覃。这种组合结构意味着,直到母亲去世,他们的父子关系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但是,此时此刻,二人都愿意出现在同一画面,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否说明,二人之间虽然有一些距离,但并没有显示出仇人之间必然会产生的“肢体排斥”的征候呢?如果其父真的犯有人们所猜测的“乱伦”罪行,不要说以毛泽东的个性,是绝不能原谅他的,就是常人,也会是“不共戴天”的!

注 释:

[1] 陈小雅《中国“丈夫”——毛泽东的情事》,香港共和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5febc901016el6.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