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沒有來自香港的朋友?大陸同學可以手先放下嗎?」

台下手海頓時被風一吹,只剩寥落幾隻。這絕非虛構,是我出席MaD 2013「城鄉發展」交流會答問環節時的經歷,作為主持的張鐵志老師為了平衡提問角度作出的安排。在香港舉辦的許許多多交流會,內地同學的踴躍發問和主動出擊,往往是場合中的主流。香港人並未享「主場之利」而多多發言,還是老模樣地堅持「吉人之詞寡」。這不獨出現在MaD,幾乎是這城的主流常態。

兩天一夜的MaD 2013結束,我們一行十數人一同吃個晚餐作結。討論到最難忘的事,在沒有事前夾口供的情況下,大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同一個方向:參加者的組成比例。有人說,他覺得每場演講,舉手發問的都是內地同學,勾起他的反思;有人說,他在場內數天,義工的指示都以普通話為主,令他感到被一種「華人就是要說普通話」的金剛圈箍得很不自在;又有人說,他很不欣賞內地同學堅持普通話,在來自不同語境人口下,他們還是不說英語;大家又對那些講堂內播很大聲的普通話頻道translator很有共鳴。說起Night City(MaD比較受歡迎的活動,類似一般大學迎新的city hunt),有人憶述去年一組六人,各人來自五湖四海,而今年卻是一個香港對著五個內地人;有人說今年他一組本來有一個韓國來的,最後卻被其餘兩岸三地組員們的普通話主流嚇走了。場裡場外,這幾天本地參加者討論得最多的,莫過於是這一點。是因為中港矛盾頂達臨界點的原故嗎?

根據主辦單位的說法,今年是最多參加者的一年,一共有1600名來自20個國家的青年人。就個人觀感,我們訪問了MaD的義工,他們非正式統計指今年內地參加者佔全體人數六成。加上內地同學向來比較積極主動爭取發言機會,因此感覺上內地人無處不在。先撇開中港融合的戰略考慮,客觀而論就亞洲的環境觀之,未來人口的組成還是不免以中國大陸為主流。加上普通話在一眾華人的流通性,語言上向普通話靠攏是大勢所趨,實現所謂「繼英語之後,第二多人使用語言」的說法。那就是說,我們得無奈被大陸文化同化、就得「說文明語說普通話」了嗎?

不!一方面,我們要習慣並理解,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是無可避免的;重點是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拿捏兩地互動之間的勢位。譬如說像MaD這類型的亞洲青年峰會,參加者當中有來自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老撾等地,他們都不懂普通話,故大會語言方面應以語言最大公因數:英語主導。為了讓參加者能接觸更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成員的背景都應該更加多元,不能一國獨大。來自中國大陸的同學,到香港參加亞洲青年峰會,也不會「期待」遇見同胞,而非遇見世界吧?其若是,不如回去搞一場「全國人大」就夠了。

面對大陸、面對世界,香港總是過份謙卑,甚至失去自我。從我們的孩子不敢在眾人面前舉手問問題開始,我們就彷彿天生缺少人家一種信心和驕傲。人家怎麼想像我們,我們控制不到,也改變不了。我們可以創不同的,唯有學習說不,學習不再對誰獻媚的勇氣,挺起胸膛做自己的腰骨。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到!

按:小吉參加了MaD創不同2013,與來自20個國家的1,600個青年人,經歷了兩日一夜的會議,講者們都是赫赫有名的社會建築師,在不同領域改善人類生活。此篇總結於張鐵志主持、嚴長壽作為嘉賓的「城鄉發展」交流會。其他相關文章,將不日上載。

(原文發佈於個人部落格,參考連結:http://movingfromhere2there.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