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提出「發展道路如穿鞋」的說法持續引起討論,專家說,無論是前領導人的「貓論」或現在的「鞋論」,都缺乏根本的「人論」。

     習近平日前訪問俄羅斯時,在莫斯科發表了「鞋論」。他說,發展道路像鞋子,穿在腳上才知合適與否。

     法國塞爾奇.蓬多瓦茲大學副教授張倫認為,習近平正式成為國家元首後提出的看法,攸關大陸的未來,值得討論。

     張倫刊登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的評論說,已故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番貓論對推動大陸改革開放有相當大的正面作用,但也帶來了負面效果。

     評論表示,鄧小平的貓論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大陸最近30多年來的國家政策基本受此引領。「經濟至上」的結果,在環境、管理、道德甚至經濟領域都出現危機。

     對於習近平的「鞋論」,張倫認為,與貓論相比,鞋論具有明顯的保守色彩,顯示中共領導層比30年前更缺乏自信、更趨保守,意識形態上更蒼白無力。

     張倫說,習近平若是強調大陸發展道路的主題性需要試驗,需要穿鞋的主體對鞋的認可,從這個角度來看,鞋論不是沒道理。

     不過,他表示,如果僅憑中共當局或大陸領導人來評定穿在中國人腳上的鞋是否合適,顯然是說不通的。

     對官商權貴來說,現在這雙鞋不僅穿得很好,而且是大好、特好;但是利益受損的階層「恨不得光腳才痛快」,但卻沒有絲毫選擇的權利。

     張倫進一步分析,曾經合腳的鞋,也很難說永遠合腳,若將鞋論推論到底,是否中國早就到了該換換鞋、試試新鞋的時候了?

     他認為,無論貓論、鞋論,根本的缺陷都在於缺乏一種「人論」,缺乏以人的尊嚴與權利為標準的價值系統。

     這位專家說,以大陸官方前些年提出的「以人為本」為例,以人為本的主體是中共、領導人以及大陸政府,在公民權利沒有落實以及公民沒有主動權與決定權的情況下,以人為本的提法最後流於空洞無物。1020327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