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偉詩

據說,「西九大戲棚2013」,是最後一年以臨時搭建形式,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同一位置演出棚戲。西九上馬前,這顯然是一場下集大結局的示範演出。西九野心勃勃,在去年為期四天的傳統賀年粵劇棚戲及電影欣賞外,乾脆把「西九大戲棚」延伸為十多天的「趁墟」實驗。場內有粵劇、民族舞蹈、敲擊和人聲樂團、新派中樂,場外有小食亭、餅家、懷舊手工藝、民族小飾物等攤檔。單看臉書上爭相張貼的照片和笑臉,大家都好像找到從前的「城市記憶」。

小時候,看棚戲的經驗來自鯉魚門、西貢坑口村的神功戲。有一年,因為當時在追看溫碧霞演海潮的《火玫瑰》,我記得是 1992,坑口村粵劇棚戲由汪明荃和羅家英演出,現場都擠爆了,我便爬上戲棚旁邊的木衣箱看戲,場外還有冰鎮水果片、麵粉公仔的攤子。於是,每次踏足「西九大戲棚」,總讓我想起周蕾在《愛情信物》中如何戮破幻象——當信物在發揮作用,就證明愛人已經不在、愛情已經消逝了——「西九大戲棚」愈是苦口婆心講解戲棚的文化淵源,一切都恰恰在提醒我們,的確有一些很「香港」的東西、很「民間」的文化身影,都一去不返。

茹國烈說,去年大戲棚主要想重現一種最 raw的傳統戲棚文化,我倒覺得今年的「西九大戲棚 2013」開始放開懷抱。縱然粵劇戲寶依然是主軸,SIU2演出的新派中樂演奏會,就大有「汽水樽裏的咖啡」的意思。笙、三弦、古箏、鋼琴、低音結他和爵士鼓在戲棚的 FUSION組合固然有趣,演奏者的穿著衣飾也揉合牛仔裝、西裝禮服、旗袍、唐裝和牛仔褲的混搭。更明顯的是選曲,從中國風的《鬼屋》、《搖小船》、《新趕花會》,到後來既有西方古典又搖滾的《冰夜》、《俄羅斯冰塊》、《月光光奏鳴曲》,表演着聽覺的大兜亂。

「西九大戲棚」即使只是一種文化再現、一次短暫的例外、一份城市信物,反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何妨打開想像力,在嘈喧巴閉(注:喧鬧)滿嘴零食的傳統空間中聽戲聽演奏會,進而讓工廈演出、街頭藝術遍地開花?畢竟香港睇騷聽CONCERT的禮儀和習慣,大多來自乾淨無塵的文化空間。縱是大家較容易理解的文藝復興音樂節,也收到噪音投訴,社會彷彿怎也分不清有價值的聲音和噪音。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