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呼声报》的报道(奥克兰公立图书馆)

美国作家、记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出版了一本新书《China Airborne》(暂译为《中国航空》),从美国人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近代航空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早期航空业筚路蓝缕的过程。法洛斯曾在中国连续住了三年(2006至2009年),他的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评论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认为:“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书,但它也是最好的描写中国的书之一。”近日法洛斯正在中国访问与演讲,与中国民众互动。

在法洛斯的新书中,两位中国航空业的先驱与美国曾有密切关系,都在美国生活与学习航空技术,一位是冯如,另外一位是王助。我们的博客曾在去年介绍过王助(参见博文“波音公司首任工程师王助在美行事考”),今天就介绍一下冯如。

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冯如的大名,他是华人中最早制造出飞机并且驾驶飞机上天的人,被誉为“东方的莱特”及“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是广东恩平人,恩平市为了纪念他,还设立了冯如文化节,并在2009年大张旗鼓地开展纪念活动,纪念冯如飞天100周年。

冯如生于1884年1月12日(一说1883年12月15日),比王助大9岁。冯如从小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但他聪明过人,尤其是喜欢动手制做一些小玩艺,比如风筝等。11岁时随亲戚到美国谋生。冯如与王助不同,王助是官派留学生,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技术;而冯如并没有在美国上学,是通过自学成才的。

关于冯如在美国的生活详情,中文传媒的报道往往语焉不详,而英文传媒的报道也多有出入,毕竟当时的冯如不是名人,所以有关他在美国生活的详情只留下零碎的记录。根据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学者的发掘报道,使人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冯如在美国生活、工作的情况。

首先,关于冯如到美国的时间。按照一般的说法,冯如是在11岁时到美国的,那一年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但根据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的记载,冯如到美国的确切年份并不能确定,只知道是在1894年至1898年之间。

其次,冯如到美国后的生活地点,许多人都以为他一直生活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其实他到美国后,有好几年生活在东岸。原因是冯如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依靠的主要是工业化,他认为工业化同样可以使中国也变得强大。因此,他就特别注重机器制造。在加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前往东岸,在船厂、电厂、机械厂等不同的地方打工,利用工作时间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冯如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不同的机械制做技术,并且自制了一些可以替代水泵、发电机、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机器,其中有些还被旧金山地区的华裔商人所用,冯如也因此在华人圈中有了一些名气。

当冯如听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后,他就将注意力转向了飞行器这个新生事物。冯如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但他却有超人的前瞻思维,他预见到飞机将在今后的战争中比军舰更为重要,对战争的胜负起到重大的作用,这样的思维,远远高过当时西方的许多知名人物。冯如已经预见到航空业的重要性,比孙中山发表“航空救国”的名言还早了9年。

冯如在美国生活、工作了10多年,掌握了许多机械制造的工艺与技术,这就为他制造飞机打下了基础。1906年时,冯如决定返回加州建立工厂,制造他自己设计的飞机。他原本计划将工厂设在旧金山,但旧金山大地震及其引发的火灾,迫使他将工厂搬迁到离旧金山不远的奥克兰。

冯如在奥克兰中国城附近租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根据现在了解到的情况,当时他的这个工作室兼居室,只有不到8平方米。他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阅读各种有关飞机制造的书籍期刊,设计制造飞机零部件,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冯如工作过的这个小工作室,位于奥克兰的东9街359号,目前是兰尼学院(Laney College)的一部分。

就在这个弹丸之地,自学成才的冯如于1909年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Guangdong Air Vehicle Company),并在同一年制成了第一架飞机。1909年9月21日,冯如在奥克兰上空试飞他制造的第一架双翼飞机。根据奥克兰图书馆历史部馆员史蒂夫·拉瓦(Steve Lavoie)的考证,冯如在奥克兰上空的这次试飞,不仅是加州的第一次飞机飞行,也是整个西岸地区飞机的首飞。对于这次试飞,许多当地报纸都做了报道,《旧金山呼声报》(San Francisco Call)以大通栏标题并配以大幅照片,报道了冯如的试飞;《奥克兰论坛报》(Oakland Tribune)则报道说:中国的第一位飞行员、本地机械师冯如成功试飞双翼机。

不过,根据美国航空航天研究所与其他文献记载,在这次试飞中,最后飞机还是失去控制,摔了下来,冯如也被甩出驾驶舱,所幸没有受伤。此后,冯如将工作室搬迁到一个称为“奥克兰草场”的地方,继续制作飞机,他从东岸订购各种零部件,在新的工作场所将这些零部件组装成飞机。他后来又在当地试飞了好多次,引起全国性报刊的关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对他做过报道。

《奥克兰论坛报》对冯如首次飞行的报道(奥克兰公立图书馆)

冯如制造、试飞的行动,在国内引发巨大反响,1911年冯如在美国生活了16年后,决定回国效力。关于冯如回国,有部分媒体说是得到孙中山的邀请,甚至有人认为孙中山还在奥克兰亲眼看过冯如的试飞。但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电邀冯如回国效力的为时任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而冯如回国时,广东还在清廷控制之下。

《纽约时报》在1911年2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对冯如的回国行程有过详细报道,提到冯如将在第二天离开美国,带着他自己制作的飞机回到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6名居住在奥克兰的华裔,他们在经济上资助冯如。冯如回国后,将成为第一名驾驶飞机在中国蓝天飞翔的中国飞行员(此说不确,根据上海航空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东的考证,1911 年 3 月末,留法归来人员秦国镛驾驶法制飞机在北京南苑进行了飞行,这是中国人在本土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比冯如在国内飞行早,但飞机是引进的)。冯如的计划是向人们展示这种最新的交通工具,最初的计划是在香港与广州做飞行表演。

冯如于1911年3月22日乘船抵达香港,张鸣岐派“宝壁”号军舰前往隆重迎接冯如进入广州,并在燕塘为他圈地作为飞机制造及飞行之用。

冯如回国时,香港、广东一带反清运动风潮云涌,不久爆发黄花岗起义,此后又爆发武昌起义。11月9日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参加革命,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1912年3月冯如在燕塘制成中国国内的第一架飞机,揭开中国航空业的第一个篇章。可惜的是,眼看冯如的事业光明在前的时候,他却在一次飞行表演中失事,壮志未酬。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上千名观众的注目下,驾驶着他自己设计制作的飞机升空。 他在约36米的高度飞行了近一万米,赢得阵阵掌声与观众如雷的叫好声。然而,不知何故,冯如突然大力拉抬飞机的飞行高度,使得发动机承受不了这样的快速攀升,结果飞机失去控制,掉了下来。不幸的是,飞机掉下来时,正好落在一片竹林中,他的身体多处被竹子刺穿,大量流血,送到医院抢救无效,英年早逝,年仅29岁。冯如弥留之际告诉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冯如逝世后,中西媒体迅速做了报道,袁世凯以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下令给家属“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广东各界民众并为他举行了军人葬礼,在黄花岗烈士陵园内为他建了墓碑,碑上刻着“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

关于下令追授冯如少将军衔及给家人抚恤一事,中文媒体从来不提袁世凯的名字,有些媒体则称是出自孙中山之手,均非事实。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