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文化的香港人

浸大學會找贊助商一事經一晚後就變得鬧哄哄,同時兩天後完完全全地消聲匿跡,充滿香港人的即食味道,整件事短時間就於網上廣泛流傳,更戲劇性的是小說般的起、承、轉、合都在一天內完成,究竟是事情真的發展很快,還是網上的雄辯滔滔造成壓力,加快了整件事的發展,抑或一些人不負責任的隨意指桑罵槐、只為抽水的以偏蓋全、甚至人身攻擊,使得學生不得不立即回應。即食的背後,有沒有要求過自己好好去咀嚼背後的意義,了解自己的一舉一動會有什麼後果。

大學生找贊助商成傳統,商品化的方式一支莊找到贊助後其餘莊就會聞風而至,根本就沒有人會考慮贊助的意義在何,連對家公司背景也不知道更遑論因理念相同而贊助。無他,此仍教育商品化的結果,當老師課程都沒有道德這門課堂,又當家長社會灌輸讀書的目標是為了有份好工做一個中產的時候,有誰會留意時事,誰會看新聞知道謀小鋪是良心企業。或許我就是思想守舊,就是要求過高。反覆思量一百次仍然覺得這次事件不可能單是以學生倒霉就能蒙混過去,這件事學生負起責任是應該的。商業求快的即食文化造成大學生的即食思考模式,這種無知是為原罪。

其次是即食的批評文化,發起人影兩張相加幾句繪形繪聲的形容,立即引起網上哄動,智能手機年代人人也可以成為檢察官,一張相、幾句煽動句子再加社交網站吹捧,短時間就引起瘋傳。但發起人及評論者有認真想過自己的言論有後果嗎?這年頭網民好像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先不說隨意拋下「大學生讀屎片」一類的無事生事只為抽水的無賴,發起網上公審的人憑什麼站在道德高地去批評一班犯無心之失的學生,問題的嚴重性與學生所受的群眾壓力又是否成正比?批判與批評是有一點點的距離,偏偏這距離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大學生犯錯理應受大眾批判,但不負責任的批評卻會造成影響事情發展的壓力,撫心自問除了訴諸網路公審有否更完滿的方法解決?相信一般網路檢察官也沒有想到此部分就急不及待上載看看有多少個「like」。

即食的社會文化,使傳媒也得投機迎合觀眾口味,太多字的分析沒人會看,事件正中主流預設「現今大學生沒用」的常概念。香港人習慣以「英語水平」以及「月薪」來衡量大學生能力,有誰理會大學生有沒有留意新聞,因此報導的著眼點都不在事件的成因,而在事件的結果,這種預設結果合符大眾的觀點,加上一點的抄作,一樁新聞可以落畫,等待發展再跟進。

事件發生不到半天,部分大學生按奈不住立即回應,「你情我願」、「顧主也有責任」的理由引起更大的反彈,「現今大學生沒用」的常概念再次應驗。即食思考模式下,學生分析責任不單在自己身上也成為炮轟的理由,總之找理由就是藉口,以看待三歲小孩的方式站在道德高地任意審判學生。然後涉事的浸大學會學乖,立即組成團隊向該店道歉,公關式的手段與政府回應相似,該批學生是為勢所逼不得不底頭,還是真的明白箇中道理實在難以定奪,但可以肯定即食的速度對這些學生的反思不會有正面的影響,學生只不過是被武力制服,這種過程批評者談不上是以德或以理服人。

最後更令人嘔心的是發起者以神一樣的姿態出現,仿忽一開始他的目標就是要糾正這群學生,事件是他設計出來的考驗一樣,然後我們就能體會人間有愛,要正面鼓勵大學生。這種即食的結局陳腔濫調,比TVB的BBQ結局來得還要無奈。事情就此完結,即食過後大家就如當機一樣,不再思考下去,肥皂劇看完什麼也不記得,反正事件已得到完滿解決。

且慢,事件真的完滿解決?有沒有人關心一下大學生如何看待,這批浸大學會成員是否真的認同自己的行為如在窮人身上打劫,以後找贊助應找大公司還是小店,大公司會理會窮學生嗎,還是直接以後不應找贊助?大學生舉辦的所有活動是否外界所說的「開P」?事件的最荒誕之處,是外界對「大學生」三個字好像是一個姓大名學生的人一樣,任何一個大學生都等於整體大學生,這是最即食的理解,因此引起最大的謬誤,一個半個人的回應等於整體,以致於問題愈來愈深化,反正大眾只會記得負面例子。

事實上大學生之間還存在不同的分歧,引致於事情還有續集,有大學生發起聯署要求發起人檢討所用文字是否適當,網路審判是否運用得誼,亦有大學生反對聯署認為報復意味重,同為使用網路審判。學生受壓於群眾無力反抗,因此發起人做得不好也應該受網路審判,香港人最愛看人「福街」的心態湧現,無他,商業社會為求提高盈利,理得你死,何時有聽過那些呀叔超人會說「己所不慾勿施於人」的真言。當然這份聯署內容客氣理性得多,但又是否需要再次動用網路公審呢?值得深思的是網路力量太容易失控,群眾亦沒有使用的自覺。

說到底即食的文化,源於懶惰。香港人懶惰早就存在,否則不會有很多的人認同民主為普世價值卻從來不會爭取,甚至認同香港不應有這麼多遊行卻不了解遊行的背後是受著多少的不公,惰性早就根存在香港人的政治感觀之中,乃蔓延至時事新聞上。當下理解片面意思為之即食,或許鄧小平老早就看穿這點才會打著「五十年不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口號,反正黨理解的與你片面理解的完全不同,而再多港人不相信也不會考究,這就是香港即食弊病。

沒娛樂性的香港人都漠不關心,使得香港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討厭政治」,網民安坐家中對於指摘大學生樂此不疲,相對之下對那邊廂風雨飄搖的貨櫃碼頭卻冷眼旁觀,無他,工運一點也不即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