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月给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北漂”带来了不少惊喜,天气几乎在一瞬间变得暖和了,鲜花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怒放,光秃的树枝也不甘落后地冒出了点新绿,这片我一直视作保守的土地仿佛一下子换了样子,活力四射。这个月份确实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大自然的美妙和奇幻在此时显得那么的具有震撼力,让人不由地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欣欣然走出房门,感觉世间的一切都大有可为。这应该是人在一年中最富活力的时候了,也是其他许多生命一年中最富活力的时候,在这样的时节,我们也往往最易感受和追忆那些富于生命力的人和事。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列出四月应该怀念的人,其中有林昭,有张志新,有李慎之,当然还有那个不为世俗所认可的作家——王小波,我当时为之一动,虽然我对所列人员都有所了解,但对于王小波,我无疑是更加“情有独钟”,我一直认为王小波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我最开始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读的是他的经典三部曲,更确切地说,他的《黄金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感觉接触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风,尽管我并非文学院的学生,但自命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在我所读过的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王小波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之后我陆陆续续阅读了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包括他的杂文和诗歌,以及他写给妻子李银河女士的情书。只觉得他的文字所具有的力量是很难用文字去加以赞美的,尽管我搜肠刮肚想要去找一堆词语加以描述,不过也许真的用不着那样去做,他那种深入骨髓的独立批判如果用华丽的辞藻去加以修饰,反而显得不得要领。

  我想王小波所反对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残害,对人的尊严的漠视,他所为之奋斗的是人的独立与自由,是明媚的阳光下人性怒放的花海。他像鲁迅一样,是一个冷峻的思考着,也是一个勇敢的斗士,他们的枪口都直至现实的丑恶。他们都既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现实的丑恶侵蚀了他们所维护的美,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可以用思想去维护他们尊崇的美。这样的人注定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注定是特立独行的,也注定是孤独的,但他们无疑是最富生命力的,特别是在那些渴望自由,渴望尊严的后来者心中,他们获得了永生。

  读王小波的作品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人,即乔治·奥威尔,特别是在阅读他的经典三部曲的时候,常常会产生阅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时所具有的那种感觉,压抑、愤怒、痛苦,继而强烈地想要挣脱眼前的束缚。应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受到了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但他对后者的思想和技巧有了新的发展,相比较乔治·奥威尔而言,王小波对那些“疯狂的日子”有更多直接的体验,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通过阅读《黄金时代》即可感受到这一点,那种在个体与集体、个体与时代的对抗中所展现的残酷与无奈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对生活深刻而冷峻的表述。王小波的作品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性的描写,在他的小说当中,很多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我认为相比其他人而言,王小波对性的描写无疑同样是独特的。如果说初读他的作品时对里面关于性的内容还稍有猎奇的心理的话,那么等读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是对作者借此所传达的思想之深刻而发出惊叹了。不得不承认,王小波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创作手法,而且运用得十分精妙。

  1997年前的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辞世,时年45岁。正值盛年,可勇士逝去,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但他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迄今无人超越的丰碑,影响着一批批探寻真理、追求幸福的年轻人。以前曾听一位老师说过,世间的人分为两类,一类用身体去工作,一类用思想去工作,王小波无疑属于后者。他那些富于战斗性的思想正在众多年轻的大脑间不停地传播,必将成为他们反抗暴政,求的幸福生活的有力武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