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雨霏 报道 2013年04月10日

北京——1980年末,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在英国告诉她的保守派同僚,“我绝不会动摇”。撒切尔夫人于周一逝世,这句话可以成为其个性及执政方式的标志。

然而,说完这句话三年之后,她的确因为英国对香港的主权问题在中国面前“动摇”了。这可能是她仅有的几次动摇之一。

按图放大

1982年,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在北京会面。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与邓小平会面,开始讨论香港的未来,那个地方从1842年开始一直在英国的统治之下。接下来的一年里,她一直试图阐明,鉴于香港部分地区已被永久割让给英国,在按先前条约于1997年将香港大部分土地归还中国之后,英国可以也应该保持对香港的控制。

就像前香港代理总督钟逸杰爵士(David Akers-Jonese)在自己的回忆录《石点头——钟逸杰回忆录》(Feeling the Stone)中所写的那样,她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捍卫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无法接受的立场”,最后归于失败。铁娘子遇到对手了吗?

钟逸杰写道,“对于这位英国首相来说,这是有关主权和管理的讨论。对于中方来说,收复主权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1984年,英国与中国签订条约,宣布所有香港领土将于1997年归还中国。

如今,在北京的一些社论和文章中,有人对她在香港问题上的“动摇”表示赞许,另一些人的评论则令人感到不安,他们称这是撒切尔夫人少见的表现得像个女人的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对女性不利,共产党内很少有女性掌权。)

《环球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撒切尔夫人能够看清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不是马岛。”文中所指是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谈判开始前不久成功领导了一场主权战争,保住了那座位于南大西洋的岛屿,阿根廷声称对其拥有主权。该报写道,“撒切尔夫人与中国签署联合声明,奠定了香港回归的政治基础”,“联合声明”指的是将香港归还中国的条约。

“应当说,在香港问题上,她做了在首相位置上的最大一次正确‘妥协’,”文章继续写道。“尽管中英之后的摩擦一直持续到香港正式回归,这个评价依然大体成立。”

在表示不屑的同时,文章还强调了中国的崛起,文章称,“中国带给国际政治的共赢精神在不断成长、扩大。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这位《中英联合声明》(Sino-British Joint Declaration)的签署人表达尊敬,同时我们也想说,世界应当往前走一走了。”这也许可以表明,北京的官员仍然对她当年竭力保住香港控制权的举动感到不满。

在邻近香港的南方城市广州,当地主要媒体《南方都市报》在其网站南都网上提出了一些更为尖锐的见解,文章称,当时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撒切尔夫人之所以在香港问题上做出“让步”,是因为她是女人。

南都网上的文章说,“在她漫长的从政史上,似乎只在一个场合她被打回了女人的原形,那是在1982年的北京。”

文章还说,“有人分析撒切尔在香港问题上最终向邓小平让步的原因时说,‘与邓相比,她只是一个女人。’”此文是该报纸刊发的专题系列文章之一。中国所有的主要新闻门户都对她进行了特别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也提到了这次与她“铁娘子”形象不符的表现。《南华早报》写道,“虽然她不会动摇,但是有时候这位铁娘子也不得不低头。”

《南华早报》写道,1982年,“撒切尔试图说服邓小平接受她的提议,即1997年新界的租约到期后,香港的主权将归还中国,但是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

报道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前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张同新的话说,谈判开始之时,撒切尔立场强硬。

“但她后来认识到了中国收回香港的坚决态度,”张同新告诉《南华早报》。“谈判一开始非常困难,但撒切尔夫人最终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思考方式,这才导向了不那么艰难的主权移交。”

如今,殖民时代的香港旗帜重新出现在了香港支持民主的示威游行中,这种现象或许是一种讽刺,让人们想起撒切尔夫人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但是,香港和中国内地媒体都没有提到这一点。

另一件事也没有得到广泛谈论——1982年9月24日,当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开始与邓小平会谈时,她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绊了一跤,摔倒在地。有人认为她摔的这一跤是个预兆,正如Youtube上一段视频的画外音(中文)所说:难道铁娘子碰到了比自己还坚硬的东西吗?

钟逸杰在他的回忆录中指出,实实在在地说,谈判的过程并不愉快。

“高高的天花板、巨大的柱子、大而朴素的礼宾室,还有宽广的会议室”令人“肃然起敬”,他写道。“座椅摆放的形式显示了会议的重要性,致使主要发言人不得不别扭地侧身与对方讲话,翻译则坐在他们身后,在这种安排下,来访者无法轻松地进行亲切交谈。”

此外,英方惊讶地发现,邓小平还在谈话过程中频繁地使用痰盂(这个看起来像碗一样的白色物体被摆在邓小平的脚边。)

她与邓小平棋逢对手吗?在那次会面10年后的1992年,罗伯特·科特雷尔(Robert Cottrell)在《独立报》(The Independent)上写道:“邓小平暴躁而又专横,还不停地吐痰、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他与撒切尔本人一样不乐于自我怀疑,并且远比撒切尔容不得争论。这次会议原计划进行两个小时,即便是在英国外交的含蓄措辞当中,这次会议也得到了‘充满火药味’的评价。”

铁娘子最终还是动摇了。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国际先驱论坛报》(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驻京记者。 

翻译:许欣、陈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