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8日,荷兰外交部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以中国法学会案例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李轩为团长的中国公益律师团一行10人,抵达海牙考察访问。此次访问系由荷兰驻中国大使馆资助的“中荷国际人权法律师培训合作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加强两国学者和律师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中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向前发展。

中国律师团旁听荷兰法庭审理
在接受荷兰在线记者采访时,李轩首先对荷兰外交部的盛情邀请和荷兰驻华使馆的资助表示感谢。他表示,“中荷国际人权法律师培训合作项目”由中国法学会案例研究委员会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共同举办,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中荷联合律师培训班、中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课题研究、中国刑事法律制度国际研讨会和律师团赴荷参观访问等。

李轩介绍,此次中荷联手举办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国学者和律师之间的交流。荷兰在国际人权法方面具有权威地位,中荷同为大陆法系国家,在司法制度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很多差异。荷兰司法制度发展成熟,即使存在缺陷基本上也是很具体的技术性缺陷,而中国司法体制尚存在许多制度性缺陷,比如人治和法治的对立。通过这一项目,一方面可以向荷兰同行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学者和律师能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有关荷兰先进司法制度的信息和经验,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今后为中国立法行政机关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李轩此次率领的律师团由十名青年学者和律师组成,他们分别来自于北京、广东、湖南和内蒙古等省市区的高校和知名律所,各自的专业领域背景也不尽相同。“这些青年学者和律师在公益领域均有所作为,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希望此行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西方法律制度的了解,提高法制意识,更好地为中国法治建设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律师团兼顾不同的专业领域背景和地域,我对律师团的团队构成表示满意。”李轩对记者说。律师团荷兰此行为期一周,律师团将前往荷兰基层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并与荷兰律师协会、知名律师和民间公益律师组织进行座谈等。

中国公益诉讼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目前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李轩,长期研究和关注中国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2006年,李轩还因率先发动旨在揭露中国国际航空和南方航空等航空巨头欺诈内幕的公益诉讼而荣膺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挑战垄断行业十大维权人物”。

李轩表示,近年来中国立法机关非常重视公益诉讼的立法建设,社会各界对于公益诉讼的发展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期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去年八月的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特别制定了公益诉讼条款。在这一背景下,李轩将和伊拉斯姆斯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文教授一起启动对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课题,对公益诉讼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该研究课题将涵盖中国近20年发生的一些重大公益诉讼案件,和对公益诉讼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学者和律师。“我希望通过这种展示和记录,对公益诉讼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推动中国公益诉讼在立法后的进一步发展。”李轩对记者介绍。

李轩同时也指出,尽管公益诉讼写入了民诉法,但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受限这一发展瓶颈依旧存在。依据中国新民诉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换言之,普通公民和组织如果与上述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他们的起诉很可能不会被法院受理。

对此,李轩解释,中国公益诉讼的阻力一是来自于法院,法院不希望有更多的公益诉讼立案,因为一旦放开不仅会增加工作负担,考虑到公益诉讼被告一般都是有影响力的行政机关或垄断企业,这会让他们在依法判决时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另外一个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机关和垄断企业,他们不希望有针对他们的大量诉讼的产生。在去年民诉法修改讨论过程中,反对声音很大,最终博弈的结果是立法机关采取了相对折中甚至保守的立法姿态。“将来民诉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有可能采取更加进步和宽松的立法态度,可能会允许没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提起诉讼,我对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充满期待。”

“荷兰立法对于公益诉讼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律师业也更加积极和有效地从事公益诉讼,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从诉讼技巧方面,都值得中国学习,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原因之一”,李轩最后对记者表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