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地產龍頭萬科,早前伙拍新世界發展,投得荃灣西站這塊地皮

 

文/呂良 攝影/鍾卓明

港府早前取消勾地政策,改由政府公開招標,此舉被指是向大地產商「宣戰」。香港年輕一族上樓幾近絕望的困局可否打破呢?

香港樓價過去四年多來不斷向上攀升,市民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特首梁振英去年 7月上任以來多次出招調控樓市,短期措施包括增加稅率、開徵額外印花稅、收緊按揭等,以打擊本地以及外來資金炒賣活動。長期措施包括「港人港地」、重啟資助房屋計劃等,但樓價依然不受控。

就在 2月底,港府突然宣布取消已經實施了 14年的勾地制度,由政府主動定期公布每個季度的土地供應,再進行公開招標,以穩定增加土地供應。根據政府的說法,這個新措施是為了讓政府全面掌握官方土地出售的主導權。有地產界人士則指出,這是港府對大地產商「宣戰」,地產市場正進入敏感時刻。

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何謂「勾地制度」,這是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所衍生出來的產物。當時香港地產價格由高峰期暴跌,平均跌幅高達五成,嚴重拖累香港經濟,市場歸究於樓市供過於求。後來,港府停止原來定期賣地的制度,改為制定一個土地儲備表,讓有興趣財團或公司自行向政府勾出想要的地塊,而被成功勾出的地塊,將透過公開拍賣程序,由市場價高者得。透過這個「勾地制度」,地產發展商可視乎需要決定勾不勾地,當樓價下跌時,地產商自然勾地興趣不大;一旦樓價回升,市場需求增加,勾地活動自然隨之而活躍,讓市場佔有較大主動權和支配力量。但過去幾年看到,雖然樓價節節攀生,發展商勾地態度並不積極(見圖 ),市場一早批評這個制度名存實亡。勾地機制實施 14年來,發展商只勾出了58 塊土地,平均每年只有4.1塊,導致房屋供應長期不足,是導致現時高樓價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今次政府取消「勾地制度」,改由政府主動定期推出土地拍賣,取回市場主導權。

對於港府的新動作,市場猜測導火線之一,可能是 2月下旬,港鐵天水圍天榮站地產發展招標,結果發生歷史性「流標」事件。原本有十六間財團遞交意向書,但最後竟然沒有財團入標,開創港鐵項目招標「新紀錄」。雖然地產商事後歸究地價成本高,外界不禁聯想是大地產商與政府的角力,以示對政府連串打擊樓市辣招的不滿。香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承認,這將影響本財政年度供應兩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的目標,但強調政府將會推出更多土地,追回有關供應。而就在一個星期之後,新的賣地政策隨即推出。

於港府的新動作,被外界認為與政府關係良好的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表示,賣地主動權回到政府較好,可以透過土地供求調節市道,平衡樓價,令樓市平穩發展。地產分析員也普遍認為穩定增加市場土地供應,長遠來說確實有助穩定樓價。

這個新的土地供應政策雖然方向正確,但外界對於措施能否成功,有很多的質疑。首先,雖然政府企圖增加土地供應,但地產商會否配合投標 ? 中信証券國際房地產行業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顏偉洪估計,其中一些質素較差的土地不排除出現「流標」。另外,特首梁振英上台後,給外界一個與商界,尤其是大地產商劃清界線的印象,市場更擔心地產商可能再次「零投標」,採取不合作態度。

有地產分析員指出,地產界可能出現洗牌情況,因為就算本地發展商不投地,內地地產商正虎視眈眈。近期內地兩大地產龍頭萬科以及中國海外發展,在香港地產市場活躍起來。其中萬科於一月下旬,與香港地產商新世界發展聯手,以 34.3億港元投得一個住宅項目,奪標價遠高於市場預期。中國海外發展兩年多來,一共動用 34.1億元投得 5個香港地產項目。中國海外發展主席孔慶平還表示,梁振英新政府上場後,繼續維持增加土地供應政策,未來會繼續參與港府賣地。因此一旦本地地產商採取冷淡態度,反會為內地地產商造就投資機會。

而這次政策成功與否,更大的關鍵是土地能否如期推出 ? 政府推出的46塊住宅地當中,有 22塊仍未完成土地更改規劃。在香港更改土地用途以及規劃未來發展,過程可以相當漫長和複雜。故政府今次突然而來的宣布惹來不少反對聲音,批評政府不尊重規劃程序,及有向城規會施壓之嫌。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指出,從未見過政府將如此多且未完成規劃程序的土地放入賣地計劃當中。因為一日未完成規劃,一日都不能拿出來招標或拍賣。就連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亦公開表示,政府列出的賣地表,部分土地仍然未改為住宅,尤其部分土地原本規劃為學校用途,現在政府卻突然要更改興建住宅,在社會或區內引起較大爭議,不排除有些土地最終不能通過改為住宅用途,一旦不能完成審批,將不能推出市場出售。

撇開這些爭議,這次港府推出的賣地新措施,出發點是希望透過土地供應,以達到平穩樓市的目的。的確,回顧香港歷史,供需失衡、政策執行與現實環境的落差,往往是導致樓價暴起暴落的主因。

97香港主權回歸前,受制《中英聯合聲明》每年賣地不得超過 50公頃,根本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令土地供應長期處於不足狀態,期間樓市經歷多次狂飆階段。

90年代開始,樓價繼續受供應不足因素、高通脹、資金流入等因素刺激下屢創新高,在 97年 6月,也就是主權回歸前夕達到最高峰。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上台後,隨即推出每年建屋八萬五千個單位的大計,大幅增加房屋供應,致力在十年內,讓香港七成家庭可以擁有自置房屋。這個「八萬五」政策一開始獲得不少無殼蝸牛的掌聲,但無奈事與願違,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掀起狂風巨浪,港元匯率受到衝擊,為了穩定聯繫匯率,銀行拆息曾暴升至 280厘的歷史高位。經濟嚴重受創,但「八萬五」政策持續進行,結果樓價出現跳水式下跌,一年內住宅平均樓價已經跌超過五成,港府後來在1998 年宣布短暫停止賣地數月,並於 1999年首次推出勾地政策。

曾蔭權在位七年內,全球經濟經歷了比九七亞洲金融風暴破壞力更大的環球金融海嘯。曾蔭權「汲取」董建華期間出現十萬負資產的慘痛經驗,對於樓市供應方面採取緊縮手段,不僅不主動賣地、還取消興建政府資助的居屋計劃,並減少公屋供應。即使後期樓價升勢已經開始不受控,但政府卻沒有加快腳步增加供應,令過去 5年私人住宅每年平均落成量只有9856個,相比 1985至 2004年期間,平均每年有 28700個單位落成,樓市供應出現巨大斷層。反映全港大型中大型私人住宅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從 2008年底開始一步步向上,最新升至 121.95,顯示四年多來,樓價平均上升超過 1倍。

不少無殼蝸牛都在等待,港府這次新措施何時才能令樓價回落 ?讓他們可以買得個安樂窩。但現實的情況是,即使所有 46塊土地在本年度內成功賣出,至少要等待 2016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陸續推出市面,遠水救不了近火 ,也就是說未來 3年供不應求的狀況仍會持續。加上香港金融市場開放,在全球主要國家仍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利率處於歷史低位,熱錢到處流竄,所以,除非環球經濟情勢突然逆轉,或者有無法預測的驟變,否則要令香港的高樓價在短期內改變方向,誰都沒有把握。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