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5月6日发表了该报评论员单仁平的文章,标题是“做大众政治焦点,茅于轼的选择”。这篇文章的核心意见是,茅于轼应该做中国社会团结的促进者,不应该成为分裂社会的冲突点。作者的意思是我选择了激发社会冲突,做大众政治焦点。我不知道作者从哪儿得到这样的印象——我选择了做大众政治焦点。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够挑动两派冲突,更没有力量制止两派冲突。我只是选择了我的发言权。

在单仁平的眼中我成为了“大众政治的焦点”。如果是,这绝非我的选择,而是别人的选择。我对此无能为力。我所有的观点都主张理性思考,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回归和谐。绝没有激发冲突的愿望。激发冲突的不是我,是那些拥毛分子。我对于他们的造谣,污蔑,人身攻击,电话骚扰,上门捣乱,都没有恶言相向,而是规劝他们,这样做有害于他们追求目标的正义性。请问,我还能做什么?还应该做什么?

该文的作者也承认:“中国舆论场上非常缺少政治辩论的文明”。但是缺少辩论文明的不是我,而是拥毛分子。他们习惯于毛泽东时代的开批斗会,搞打砸抢,甚至造谣。他们习惯于无法无天地做事。这是法治社会的敌人,是社会的毒瘤。作者单仁平怎么对此视若无睹?单仁平正确地指出:“我们反对人身言论攻击,尤其反对针对论敌的各种骚扰和威胁”。可是又说:我们无法确认茅所称受电话骚扰和威胁的真实性。意思是我也可能是造谣。幸亏当天(5月6日)《环球时报》海外部的记者来我家采访,亲耳听到了骚扰的电话录音。单仁平对我所说的电话骚扰表示怀疑,而对拥毛派的大规模,公开的反法治行为轻描淡写,没有一句重话。这是一个什么立场?

我作为一个学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写的文章都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不会无中生有。我对从事实出发,经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到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反对我的人从来不和我辩论事实和逻辑,只是一味谩骂。我也不是说我写的文章完美无缺,论点不够平衡,倚轻倚重,这方面的不足我很希望得到各位学者的批评建议。单仁平认为我的观点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挑战中国主流政治观点。还举了一些例子。本来我想对单仁平所举的例子做一些辩解。但是这样做不见得有什么用场,因为辩论的对方从来不跟我讲理。我讲道理有什么用。

一般认为《环球时报》的文章代表官方的观点。不知道官方对拥毛派的观点如何认识。拥毛派认为改革后是毛主席所说的“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把中国人引导到反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去,他们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当局是否认同这样的看法?其后果将是什么?想清楚了吗?